老梁最近火了,不过却是一股“邪火”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宗禾君责任编辑:李晨
2017-01-18 13:12

兰考人民三问梁宏达

魏连军(中国国防报特约记者)

作为炙手可热的“公众达人”,在中国人精神高地和舆论阵地上,假如成不了润泽家国的“栋梁大V”,最起码,不能沦落为面目狰狞的“跳梁小丑”。

闲言碎语不要讲,只想问你3句话——

1、证据何在?

你这一言之凿凿的论断证据出自哪里?是历史资料中记载的?自己调查得来的?还是委托别人考证的?你去过兰考吗?你见过那里的泡桐树长啥样吗?你说“兰考县一位新的县领导用更科学的办法,真正帮助兰考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请问:它究竟是什么“科学的办法”呢?

2、良知何在?

焦裕禄书记彪炳丹青,德配天地,是看得见的哲理、摸得着的标杆。这是被历史铭记、实践检验、群众公认的。在公众为阵阵抹黑英模、丑化先烈的妖风痛心疾首,为股股颠倒是非、歪曲事实的浊流坐卧不安的今天;在当下呼唤尊重历史、敬仰英模的心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你为博得大众眼球、提高知名度,逆流而上,背道而行,大放厥词的良知何在?

3、居心何在?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习总书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焦裕禄是习总书记一直崇尚的时代楷模、号召全党学习的先进典范。近年来,习总书记先后3次到兰考县视察调研,提出“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如果你是党员,党性何在?如果不是党员,作为拥有海量粉丝和重要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居心何在?

图为: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

需要说明的是,你在视频中提到的“焦裕禄在兰考期间推广栽种泡桐树,防治水土流失,但事实证明是没有用的。”这种论调,我在系列报道中,有很多篇幅、很多见闻、很多当年亲历者,可以驳倒你几十回!不一一赘述,就用原滋原味的一篇采访见报稿以正视听:

50年前,东坝头乡东部的张庄村是兰考县里84个风沙口中最大一处。昔日黄沙飞舞、遮天蔽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披绿染翠,成为“天然氧吧”和“绿色银行”。75岁的老党员、该乡敬老院副院长雷中江曾多次与焦书记一起在此治沙造林。今年3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与该村多名干部群众交流座谈,雷中江第一个发言,还向习总书记提出3点建议。

雷中江深情追忆:1962年,焦书记为亲手掂一掂“三害”的分量,用脚丈量兰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摸清了全县的沙丘群和风口。他抓一把碱土放在嘴里边尝边念叨:咸的是盐,凉的是硝,治理它们各有各的招。

焦书记征求治理风沙意见时,一位从林业大学毕业的同志说:“国外有一种沥青固沙法,每亩沙丘用30公斤沥青加95%的水拌成乳剂,向沙丘喷洒就能封住沙丘!”

焦书记听后哈哈大笑:“这个办法只适合外国人,不适合兰考,咱不能照抄照搬。服务群众的办法,还得从群众中找!”

雷中江说,那年,村里魏铎彬的老母亲去世了,头一天刚堆起来的坟头,一夜工夫就被风沙刮没了。无奈,他想了个办法,把黄河淤泥挖上来盖到坟上,狂风再也吹不动了。

焦书记听说这个事后,感到这个办法好,就带领群众翻淤压沙,形象地称作“贴膏药”;又在封闭沙丘上种上树,称为“扎针”,最后从实践中又总结出“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淤压沙、立竿见影”三条治沙经验,并召开了治沙现场会向全县推广。(刊于《解放军报》2014年3月21日)这个版面上,还配发了著名“雷锋人”、陶克的评论《人们为什么念念不忘焦裕禄》。

有人说,你之所以成为“网红”,是因观点独到、语言犀利,富有个性魅力,能在一些事件上去伪存真。在当前价值观多元的时代,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我们欣赏那些以客观、真实、理性为前提的独立思想和独到见解。但是,见解独到一旦成为迷魂毒药,就会被时代摒弃、被群众痛斥,甚至被法律严惩!

事实证明,凡是拉着卑鄙的弓、沾满恶毒的箭,射向英雄、英烈、英模的人,要么灵魂上有沉疴,要么心理上有重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