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以下简称《网络安全法》)获批通过。《网络安全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等等。
关于“网络安全”的文件为何频频出台?答案就在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中。光看微信的发展,就可见一斑了。
据2016版《微信数据化报告》显示,我国现有6.97亿微信用户。其中,61.4%的用户每次打开微信必刷“朋友圈”。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尤其是对国家机关、政府机构、军事秘密等特殊部门的公务人员而言,微信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泄密渠道。
防患于未然,“保密”这根弦不能松
在使用手机时,只要利用侦察监视技术就能发现目标、识别目标、监视跟踪目标,并且能对目标进行定位,查清楚手机使用者的方位以及所讲述的语言,从中获取情报。因此,持有手机者,应强化安全意识,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
如今,微信成为手机的重要功能。平时,军地双方公务人员不要在微信内谈论国家大事、军事秘密,特别是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官绝对不能用手机通信、微信下达指令,否则易暴露自己的行踪,甚至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
历史是发人深省的。
2004年秋季,俄罗斯政府提出与车臣武装组织谈判之后,车臣分裂主义分子头目阿斯兰·马斯哈多夫,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手机打出或者接听许多电话,并且还时不时地发送短信。最终,他因过度使用手机而自取灭亡。车臣匪首巴萨耶夫在总结阿斯兰·马斯哈多夫毙命的原因时称,“出卖”老马的并非此前外界盛传的“奸细”或者特工,而是他与外界长期保持联系的手机。
面对层出不穷的手机、微信泄密问题,许多发达国家的情报部门、军方和重要政府部门,都禁止在办公场所使用移动电话,即使是关闭的手机也不允许带入。这是因为手机在带电关机的状态下,通过专业设备仍可获得该手机周围一定空间的声音。对间谍情报机关而言,手机犹如一个天造地设的窃听器。 唯一保险的“保密方法”,就是在必要时将手机的电池取出,彻底断掉手机的电源,或者将手机放在远离谈话场所的地方,避免遭到窃听。所以说,手机通话容易泄密,微信更是如此,而且泄密渠道多、传播速度快、空间领域广泛,不受时间、空间、人员限制,战友们必须高度重视和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