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公众理解国防的窗口

来源:心读天下作者:刘一鸣 石海明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11-04 10:40

三、筑起人民“心”长城

在中华民族抵御日寇侵略时,毛泽东敏锐地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解放战争决胜阶段,淮海战役60万正规军背后至少有120万民工的后勤保障,此役被陈毅元帅誉为“手推车推出来的胜利”。历史与现实都足以证明,消灭敌人靠的是武装力量,而武装力量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则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支持和理解。珠海航展不仅是我国航天产业的展示平台,而且是对公众进行国防科普教育的绝佳窗口,其重要性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尤为凸显。

1.接地气的大国防务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十五周年,我国国防科普工作进入新时期。借此东风,本届珠海航展十分注重加强普通民众对于国防和航空航天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在提升观展质量上下足了功夫,可谓一次接地气的防务展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限制入场人数。主办方规定,在三天的普通观众开放日内,每日持票进场人数不超8万人。与以往单纯追求规模不同,本届航展更加注重提升每位观众的参观体验,可谓是珠海航展走向成熟自信和以人为本的生动体现。

第二,新增地面动态展示。本届航展将首次增加防务装备地面动态演示环节,装甲坦克、防务型突击车、越野车等军民用装备将现场动态演示。对于多数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讲,“动起来”的不再只有飞得很高飞机,还有离得很近的地面装备,将会极大的加深他们对于本次航展的印象。

第三,增加现场体验环节。众多互动性的现场体验展示是本届航展的亮点之一。在中国航空馆、中国航天科技馆、中国兵器馆和保利防务展区,有多种模拟训练装备向观众们开放。观众们可以通过模拟飞行座舱体验一下飞行的快感,也可以通过模拟训练装备体验射击的乐趣。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模拟系统外,还有FN-16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数字模拟训练装置,让你可以体验到击落敌方“战机”和“直升机”的成就。即便无法击中目标,扛着这套装备合影留念也会留下美好的回忆。

2.新媒介孕育新机遇

在航展开始之前,各大媒体就已开始紧锣密鼓的前期造势。据央视网的统计,早在10月25日,一条题为《歼-20有望赴珠海航展首秀 运-20需形成规模》的新闻就已高居舆论排行榜第9名,与之相近的是海盗劫持中国船员、菲美关系调整等重大国际热点新闻,足见航展的话题性和传播力。另据最新数据显示,本届珠海航展开幕首日就迎来了5万名专业观众,相当于第八届航展全部专业观众的一半,其宣传效果已然体现。在各种新媒介蓬勃发展的今天,航展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便捷性和时效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适应了民众对于航展信息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传统的报刊、电视、官方网站宣传的基础上,主办方不仅开拓了珠海航展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而且还在门户网站推送了微视频,并用网络视频直播方式报道本次航展发布会: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相关页面访问量超过2万人次,同时在线峰值人数超过1500人。对新媒介的及时运用体现了主办方对于传播时机的良好把控,对于塑造航空航天和国防产业在大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3.和平理念在发展中播撒

当国家没有强大的力量支持时,和平仅仅是屈辱的妥协和封闭的自保。曾几何时,面对域外国家对我国领土的觊觎甚至进犯时,和平只能是英雄飞行员王伟的以身殉国和人们心中压抑的怒火。彼时,我国尚且自身难保,在国际舞台上为正义和和平事业的奔走呼号是那样的软弱无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高速赶超和国防力量的崛起,特别是当具有战略意义的航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时,中国开始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人的“心”长城也从模糊的概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钢铁长城。

从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努力,到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从连续多年的索马里海域护航,到G20展示大国风范,中国通过点点滴滴的努力不断向世界传递出和平发展的大国情怀,实践着和谐共赢的新世界观。作为迅速成长起来的力量,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长期致力于国际合作和发展事业,它用自身的进步一再雄辩的证明:中国有责任、有能力悍卫本国领土主权,并为世界和平履行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国际义务。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是新时期中国航空航天人和军方有效展示自己的窗口,在不断的发展中,中国的和平理念必将更加深入人心。

总之,与往届不同,本届航展中我们从国内展台上听到了更多的“世界之最”,感受到了更多的中国自信,也学会更好的倾听、学习国外的优秀成果。这既是向世界展示崛起中的东方文明,也是给国人最好的“定心丸”和“强心剂”。借此窗口,奋进的中华儿女迈开的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坚实步伐,宣示的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我国的国防事业将如本届航展中起飞的歼-20,成为守护复兴梦想的坚强后盾。

刘一鸣:国防科技大学博士。

石海明:国防科技大学国防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国防科技》杂志编委,中国军视网特约评论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远望智库特约研究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