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公众理解国防的窗口

来源:心读天下作者:刘一鸣 石海明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11-04 10:40

二、“军方-展商-媒体”携手共赢

从历史最悠久巴黎航展到各新兴航展,军方、展商和媒体永远是航展的三大主角。出于国家战略的考量,军方希望展示出本国武器装备的强大之处,以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追逐利益的参展商则视航展为综合性的订单洽谈会;而媒体则尽可能地寻找航展亮点,以获得更多关注。一届航展的成功往往是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缺一不可。

1.空天大国“肌肉”秀

由于涉及到尖端军事技术的最新成果,国际性的航展无一例外地会成为航空航天大国角逐的舞台,同时也是国际关系的一个缩影。1983年,世界正处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在第35届巴黎航展上,美国为了配合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计划”骗局,展示其在航天领域的高超水平,派出一架航天飞机参展。由于航天飞机自主起飞程序复杂、成本过高,艺高胆大的美国人剑走偏锋,用一架波音747“驮着”航天飞机进场,完全不顾任何适航指令、安全条例,一举震惊了世人。人们不禁问美国人:“有人会买你们的航天飞机吗?”美国人回答:“应该没人会买,而且我们也不卖,就是拉出来遛遛。”看到战略对手出尽了风头,苏联人如法炮制。6年后同样在巴黎,苏联用安-225巨型运输机“驮着”“暴雪号”航天飞机进场,其战略对抗的意味不言自明。由此可见,秀“肌肉”是各国军方参加航展的首要目标,也正因如此,航展才具备了极高的观赏性和参考价值。

2.集体谈“钱”好说话

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代表团,参加航展都有一个重要目的:钱。航展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展出的平台,将平日需要跨国才能完成的交易洽谈集中起来,极大提高了选择和成交的效率。与此同时,针对航展主办国的“精准供货”,也能为参展方带来大量订单。这方面最典型的就要数印度的班加罗尔航展。由于印度特殊的战略定位,各国对印军售都没有严格的限制。印度既可以买俄罗斯的苏-30、米格-35,也可以买美国的F-16、F-18,或者法国的阵风、幻影。因此,班加罗尔航展就成了印度主导的买方市场,各国都使出浑身解数抢夺其订单,印度则可以从容地货比三家,以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先进的装备。

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讲,航展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和大财团的注意。航展不仅为仍旧弱小的飞机制造商募集了研发资金,也打开了飞机的销路,富人、冒险家、政府、军队都开始采购飞机,可谓一箭双雕。

3.媒体“狂欢”博眼球

古往今来,“飞翔”一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军事更是与人生死攸关的领域。因此,当航展让“飞翔”遇上军事,靠关注度生存的媒体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必火”的热点。航展不仅展品多、参展和观众人数多、涉及的信息面广,而且持续时间长达几天,为媒体的报道工作提供了绝佳的素材。纵观历届航展,手持“长枪短炮”“上天入地”的记者本身就已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上一届珠海航展中,有330家中外媒体的2800名记者对航展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其中来自国外的就有64家媒体,囊括了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NN、BBC、《纽约时报》等各大媒体;而《简氏防务周刊》等专业杂志,更是将珠海航展当作饕餮盛宴。航展期间,新华社、新华网刊发航展报道近100篇;中新社刊发新闻报道61篇;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实时播出航展消息逾100条,总时长逾200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总数超过30篇;《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等央级主流媒体也都在显著位置刊发了专题报道。媒体在帮助航展扩大影响的同时,也实现了宣传自己的目的,同时为民众提供了信息支持,这种三方受益的良性循环正是航展与媒体结下不解之缘的奥秘所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