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公众理解国防的窗口

来源:心读天下作者:刘一鸣 石海明责任编辑:侯卧松
2016-11-04 10:40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以下简称珠海航展)于2016年11月1日至6日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行。本届珠海航展以“一起飞翔 共逐梦想”为主题,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展商参展,除俄罗斯、乌克兰、法国、捷克、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展团外,奥地利首次组织国家展团参加中国航展。包括飞机、雷达、导弹等在内的60多个型号900多件现役武器装备亮相。同时,由于今年恰逢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也是珠海航展举办20周年,展会规模和层次与往届相比均有大幅度提升。

长久以来,在以官方为主的宣传下,大众头脑中的军队形象难免刻板,“高大上”的航空航天事业也似乎与日常无关。但当二者相结合,变成人们面前可以看到、听到、摸到的实物时,这些概念符号就立刻变成了丰满的现实,开始变得有趣而生动起来——参观珠海航展就是这样的一种体验。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的珠海航展已经成为集军事交流、军贸洽谈、国防科普等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博览会,是公众理解国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窗口。

一、走向自信开放的大国航展

今年是珠海航展举办第20周年,相比往届,本届航展的展示规模和层次都有大幅度提升。回眸岁月峥嵘,珠海航展走过的是一条愈来愈宽阔的自信开放之路,也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从弱小到自强的艰辛探索。

对比今天的盛况,1996年举行的第一届珠海航展显得有些“寒酸”。早期的珠海航展由于模型多、实物少,被军迷戏称为“模型展”。据空军装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文昌回忆,首届航展中国空军主力参展机型是歼-8ⅡM,装备歼-7的“八一”飞行表演队也没有出现在珠海,我们确实“拿不出更多东西来”,并且“怕别人知道我们有什么”。第二届时,当时珠海的天空几乎被俄制战机所垄断,中国军方所能拿出的新机型只有我国自主研制的歼轰-7“飞豹”。由于当时中国军队十分封闭,新式武器的研制都是秘而不宣,这个展示引起了巨大轰动,足见大众对于国防事业的关注与热爱。在历届航展中,参展飞机最少的2002年,仅有24架飞机参展,还不到今年的1/5。进入新千年后,珠海航展也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开始增加自信。从第四届开始,珠海航展展览程序开始与国际惯例接轨。第六届之后,珠海航展正式进入国际著名航展之列。到第十届时,VT4坦克开启了一个新的转变——珠海航展开始由纯粹的航空航天展会向全面的中国军工主导的国际防务展会转变,这标志着珠海航展正在超越它本身的字面意义,成为中国军工以积极创新、开放合作的心态向世界展示其整体水平的窗口。

时光荏苒,进入航展第20周年,随着我国国防力量的进步和民用航空事业的飞速发展,珠海正在以愈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向大众,迎接八方宾客。本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于11月1日至6日在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举行,以“一起飞翔 共逐梦想”为主题,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展商参展。除俄罗斯、乌克兰、法国、捷克、美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展团外,奥地利首次组织国家展团参加中国航展。同时,由于今年恰逢中国航天创建60周年,展会亮点层出不穷,包括飞机、雷达、导弹等在内的60多个型号900多件现役武器装备亮相。本届珠海航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新型武器彰显军事技术硬实力。包括歼-20、运-20、VT4型主战坦克、KLJ-7A型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等国产利器悉数登场,充分展现了我国近年来国防领域的最新进展。其次,军民融合引领人才培养大格局。在珠海航展现场,参展民企比例提升,与军企平分秋色,无人机、公务机等民用产品更加丰富,“彩虹”系列无人机更是成为我国军民两用装备走向国际舞台的典范。第三,交流平台展示人才培养新理念。本届航展开幕前,各国空军将领和厂商共同参加了“军事飞行训练国际交流会议”,商讨飞行员培训方面的前沿战略。

如果说高精尖的武器装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那么航展则是为国防的公众理解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平台。特别在信息时代,战争已经不再是军方的自留地,没有硝烟的战争每天都在发生,军民之间的鸿沟正在被填平。因此,在遵守必要的保密原则下,通过航展这一平台,让公众更多地走近国防,是构筑新时代国家安全屏障的必要,也是彰显新时期大国防务自信的必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