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长镜头告诉您一个真实的长征

来源:“第一军情”微信公众号作者:贾永责任编辑:康哲
2016-10-20 20:58

遵义会议会址。

长镜头三:艰难转折——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决定了红军的命运,也把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遵义城里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西壁合的二层建筑,至今仍是这座黔北重镇最醒目的标志——人们的心目中,它与延河边上的宝塔和北京的天安门一样神圣。

这本是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柏辉章不曾想到,他在老家用以光宗耀祖的这座小楼,竟然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转折。

从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之战的惨败中,红军将士认清了“左”倾路线和教条主义的危害——突破乌江、占领遵义,为党和红军纠正错误领导创造了条件,而长征之后与共产国际失去联系的中国共产党人,也终于第一次不受干扰地行使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权力。

1935年1月15日到17日,就在这座后来成为圣地的建筑里,刚刚过了41岁生日的毛泽东不仅在失去指挥权两年零三个月后重新赢得了红军,而且真正进入了党的核心领导层。

那一刻,平均年龄34岁的20位与会者,决定了长征的命运,也从此将中国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毛泽东说:“有先生有好处,也有坏处,不要先生、自己读书、自己写字、自己想问题,这是一条真理……我们认识中国,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

仿佛是历史的巧合: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遵义会议正好是14年,而从遵义会议到新中国诞生也正好是14年。

不过,此刻的毛泽东不可能有丝毫的喜悦。

前有川军上百个团已经沿长江布防,截断了红军北上的去路,后有浩荡而来的蒋介石的中央军追剿部队。敌我之比达到了空前的40万:3万。

临危受命的毛泽东,能够引领这条风雨飘摇的航船,冲出险象环生的狭窄航道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