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到达毛儿盖时,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身体终于支撑不住,连日高烧昏迷不醒,不能进食,肝部肿大。
医生诊断是肝脓肿和阿米巴痢疾,需要立即排脓。但红军的医疗条件实在太差,无法消毒,更不能开刀或穿刺。
危急关头,陈赓自告奋勇:“我当过医生,在中央特科工作时,在上海开过医院,除了拔牙和接生,我都干过。”“首先要降温,这样高烧下去可不行。赶快弄些雪来,给他肝区和额头实行冷敷,兴许有救。”
旋即,他带人到山背阴处找来雪,装入几个油布袋子里,放在周恩来的额头及肝部等处。
苍天不负苦心人——几天后,周恩来终于苏醒,呻吟肚痛,在排出了半盆绿色的脓后,高烧也渐渐退了。
然而,身体极度虚弱的周恩来无论如何也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行军了。
毛泽东非常着急,再三嘱咐彭德怀:“周副主席不能再骑马了,要组织力量抬着他顺利过草地,不能有半点闪失。”
彭德怀命陈赓从迫击炮连抽出1个排组成担架队,并下了死命令:“把带不走的迫击炮埋掉,宁可损失大炮,也要把周副主席抬出去。”
陈赓亲任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兼政委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坚持要参加担架队。陈赓的双腿都受过重伤,尽管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但仍坚持一步也不离开担架。
周恩来不忍心让战士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地抬着自己,几次硬要挣扎着下担架改骑马,但都被陈赓按住:“现在我是担架队长,你是病号,上边交代了,你得服从我的指挥。”
就这样,陈赓、杨立三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七天七夜,硬是用担架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这种深厚的战友情谊是生死攸关时刻的扶持,是真诚无私的帮助,周恩来始终念念不忘。
1954年,杨立三病故,已经是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亲自为他抬棺送葬。
又过了7年,陈赓病逝。周恩来题写了“陈赓同志之骨灰”,让邓颖超给陈赓夫人傅涯送去,用以雕刻在骨灰盒外罩上。
(作者: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