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城之战让干部团的战斗力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认可,但真正让干部团一举成名的是在金沙江畔飞夺皎平渡一战。
陈赓和宋任穷都明白,这一仗是长征以来干部团首次单独作战,也是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不容有失。
干部团分成先遣营和后梯队,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宋任穷率3营先行,陈赓率团主力随后跟进,经山仓街、海龙塘、石板河,直指皎平渡。
为了争取时间,出敌不意,先遣营一律摘掉帽徽等红军标志,伪装成国民党军,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野草丛生、乱石嶙峋的山间走了60多公里。晚上就在一片小树林里露营,睡到半夜爬起来,又以急行军的速度接着前进。
当时,干部团各营营长、政委以上干部都配有马匹。然而,马都用来驮运伤病员了,连刘伯承也和大家一样徒步行进。每个人都在和闷热、饥渴、疲惫做搏斗。最终,先遣营克服重重困难,一昼夜强行军80公里消灭了皎平渡两岸的敌人,控制了渡口。
事后,刘伯承感叹道:“干部团的同志怎么能一天走这么远的路呢?他们走到了,还打了胜仗,靠的是什么?靠觉悟,靠党。”
干部团后梯队过江后,陈赓亲率两个营急行军,去夺取位于金沙江西岸20多公里处的通安州。
从江边到通安州,只有一条又陡又窄的山间小路,盘旋在悬崖峭壁上。有段路仅能容一人通过,一面临深谷,一面靠绝壁。敌军据险以密集火力射击,使得干部团前进受阻,形势严峻。陈赓沉着镇定,命令部队分路迂回,终于打垮了凭险据守的敌人,直插通安州,在城下与从西昌、会理赶来增援的1个旅敌军遭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为给身后数万红军打开一条生路,头戴钢盔、腰缠手榴弹的干部团官兵,将所有的步枪都上了刺刀,以一敌三,毫无畏惧。
随着冲锋号声响起,干部团多路突击,远的枪打,近了刀捅,不远不近就扔手榴弹。经过艰苦激战,陈赓指挥干部团以少胜多,击溃了敌军,占领通安州,并俘敌团长以下600余人,声威大震。战后,干部团得到了中革军委的通令嘉奖,被人们称为“御林军”。
自此,川滇边一带的老百姓都知道“戴铁帽子”的红军厉害,说子弹像蝗虫一样飞也打不倒他们,简直就是刀枪不入。而川军一听到头戴钢盔的红军和那个戴眼镜的“司令”(陈赓),更是闻风丧胆,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