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清明,一个祭祀和纪念的日子,也是一个难得的小长假。
一家人来到公墓,擦去坟头堆积的灰土,点蜡、上香、摆祭品、磕头、烧纸,一系列简约而肃穆的程序,寄托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哀思。
走出公墓以后,便是属于假期的时光。
你是不是已经开始谋划如何踏春、旅行、电影、吃大餐、晒朋友圈了?或者已经开始了?
但是,当你踏出公墓的时候,是否注意到旁边还有一座安静得有些落寞的陵园。陵园里有一块高耸的石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那年清明,笔者回乡给老人扫墓,公墓旁就是县里的烈士陵园。
扫完墓,笔者决定去烈士陵园看看。走进大门,发现里面堆满了汽车。
笔者很奇怪,找到一个戴红袖标的老人,他刚刚指挥一辆车停进了车位。
“这里不是烈士陵园吗?怎么变成停车场了?”
“现在来的人少了,这么大块地空着也是空着,不如用来做停车场。”
笔者无奈地笑了笑,围着纪念碑慢慢地走了一圈。
上面刻着几百个名字,有人牺牲在抗日战场,有人牺牲在解放战争;有人的牺牲地在朝鲜,有人的牺牲地在越南;有人有照片,有人没有照片。
但是,他们的面前都没有香蜡、祭品和那肃穆凝思的人,只有汽车的鸣笛和尾气陪着他们。
假如烈士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想?
确实,在这个时代,除了学校组织的清明祭扫活动外,有多少人愿意花时间看一眼烈士陵园呢?
这是一个和平的时代,一个属于“商业英雄”的时代,一个军人无处安放价值的时代。烈士、英雄、战争、军人,这样的词汇距离这个时代太远,远得让人看不清、看不懂……
英雄在一些人眼中,似乎只是一个名词。
今天,战火硝烟逐渐远去,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精致的利己主义大肆盛行,烈士、英雄这些曾经神圣而崇高的词汇,变成了教科书上一幅幅陈旧的图画,变成了“抗日神剧”里那些打不死的“神人”,变成了被岁月风干的“标本”,更变成了某些人发泄内心不满的“标靶”。
笔者不想在此列举美国人在阿灵顿国家公墓的墓碑前插上一面面星条旗,俄罗斯的年轻人在烈士墓前拍摄婚纱照,法国总统亲自迎接每一位阵亡的将士归国,英国人在胜利日点亮全国百余座灯塔为英烈领航等等。
说多了,有些人不爱听。
但再不爱听,笔者也想说:当一个国家不崇尚英雄,当一个社会不珍惜英雄,战争来临之时,谁还会在战场上舍生忘死,奋勇向前?没有舍生忘死、奋勇向前的军人,又怎能有和平安逸的生活?昨天,一张也门婴儿临死的照片震惊了世界。那干瘦到近似骷髅的面庞,渴望求生的眼神,无奈而绝望的表情,让大家心酸,那是没有希望的渴望啊!那个国家的军队无法保护这个孩子,那个国家的军人无法为他们的人民提供一个幸福温馨的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