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驻港部队首穿新军装的过程

来源:解放军生活作者:李焱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11-22 23:42

让世界寻求了20年的答案

“化纤仿毛”项目,是我国“七五”“八五”计划被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的项目,漫漫20年,美国、日本等国都进行过相关技术的探索,但效果都不是很好。

用合成纤维代替羊毛,技术的关键是用合成纤维搞出像羊毛一样的东西。既要具有羊毛的优点,又要克服羊毛不能水洗、必须熨烫等缺点。

在平常人看来,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化纤仿毛”必须实现两个优点:一是实现羊毛的柔软性和化纤的耐磨和保型性;二是要解决静电问题。用什么手段和原理来突破?

在反复的试验过程中,张建春发明了多异多重复合变形丝。这种长丝经过特殊的纺丝工艺形成具有皮芯结构的特种变形复合纱——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半个月就把这件事搞成了。

为了降低静电带来的危害,张建春又研制出将具有抗静电性能的有机导电丝与特种变形涤纶丝复合在一起的特殊复合抗静电丝,以适当的方式织入织物中,在织物中通过传导或电晕放电来避免静电的产生。这种织物可经50次甚至100次洗涤,不降低抗静电性能。

为了争取技术上的更大突破,他和同事背着两大包布料到西安找专家鉴定。“兄弟,把腰挺直点,别让他们看出超重来!”过出站口时,他总是小心地向同事提醒。

新一代“化纤仿毛”服装面料的研制成功,无论从技术还是性能上,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士兵常服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张建春大学里学的是化纤印染,读硕士时专业是纺织工程,读博士期间主攻高分子材料。同时,他得益于在纺织厂做技术员的经历,熟悉纺织工艺流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对工厂从科研到生产,包括材料准备、工艺设计、操作技术、成本核算等各环节,他都了如指掌。多年的学习和积累,他具备把化工材料、化纤、纺织、印染、服装等纺织的整个工艺过程串连起来的能力。

在课题组中,有硕果累累的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原西北纺织工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多次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的纺织专家施楣梧博士、染整方面的专家郝新敏高级工程师等。张建春这样看待他的课题组成员:他们,是成功所必需的“坚实的臂膀”。

科研开发中,他给所有参与项目研制的科研人员确定的方针是:上一个工序要为下一个工序着想,下工序要为上工序补台。在出丝的时候,要想着下面怎么织布;前面可能出的丝不是很好,下面的纺织,就要想方设法在此基础上把布织好。这样,作为一个整体,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