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四点主张、四项行动到四大特质,习主席纵论文明观
大会的前一天,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在见到习主席时,讲了这么一个观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了多少物质,还在于提出了什么理念。他对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世界文明观表示高度赞赏。
1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题目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时政新闻眼》看来,习主席这篇演讲至少从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他的世界文明观。

△习主席在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的讲台。(央视记者胡玮拍摄)
阐述文明交流互鉴四点主张。习主席提出,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时政新闻眼》发现,这四点主张,与5年前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系统阐释的三点态度和原则,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发展。当时他讲的三点分别是: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平等的,文明是包容的。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会标的主体形态由牡丹花衍生而来,六瓣互动的花瓣状图形代表亚洲地理位置的六个分区。会标还融入了人的形态,手牵手象征交流对话。七彩颜色体现亚洲各国国旗的色彩,也象征亚洲文明的绚丽多彩。(央视记者王志明拍摄)
宣布四方面行动计划。所有的评价都要在行动中获得。中国从来都是行动派。在当天的主旨演讲中,习主席宣布了愿同各国共同实施的相关行动和计划。现场爆发的掌声是最好的回应。这四方面的行动计划包括: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实施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和亚洲影视交流合作计划,加强各界交流、打造智库交流合作网络,实施亚洲旅游促进计划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做了现场直播。这是开幕式前转播车内的场景。(央视记者王志明拍摄)
诠释中华文明四大特质。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而中华文明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主席在这次主旨演讲中首次阐述了中华文明的“DNA”: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何谓世界文明观?习主席在演讲的结尾说得很明白,“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当天,6位外方领导人在开幕式上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致辞时,提到了2014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那场著名演讲。她引用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一段话作为致辞的结尾:“旅行首先使人惊叹于他的所见所闻,然后使人成为历史的讲述者。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历史,我们在历史上结下了深厚的联系,又有共同的想象,使我们更加有韧性,使我们能够塑造和平。”
一台流光溢彩的“亚洲春晚”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主要看点是什么?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前一天的欢迎宴会上致辞时是这样说的:“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如果说15日上午的开幕式主要是中外领导人“文明论道”,当天晚上,一场共赏多元文化之美的“视听盛宴”来了!

△15日下午,国家体育场“鸟巢”在进行亚洲文化嘉年华开场前的准备工作。(央视记者魏帮军拍摄)


△忙碌的后台。(央视记者魏帮军拍摄)

△亚洲文化嘉年华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以来组织的最大规模的演出活动。这是对亚洲文化嘉年华进行全球直播的转播车。(央视记者魏帮军拍摄)
当晚八点,亚洲文化嘉年华正式开幕。习近平主席夫妇与外方领导人夫妇共同出席。活动以亚洲“心连心 共未来”为理念,向世界呈现了一场中外文明大交流、多元文化大汇聚、多国民众大联欢的“文化盛宴”,约3万名观众到场欣赏。

△从主席台的视角看嘉年华。(央视记者张淳拍摄)
这是习近平主席在两个月时间里第二次现场听波切利演唱了。今年3月,习近平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马塔雷拉总统为他举行了一场小型音乐会,当时波切利就演唱了《我的太阳》和这首《今夜无人入睡》。



△流光溢彩的嘉年华现场。日本的和太鼓、俄罗斯的风情歌舞、巴基斯坦的民谣、土耳其的火舞......来自亚洲各国的演员们带来具有各国特色的歌舞节目,呈现了多姿多彩的亚洲风情大联欢。(央视记者张淳、韩锐、舒贝拍摄)


△在后台候场的各国演员。(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共有开幕式、平行分论坛、亚洲文化嘉年华、亚洲文明周四大板块,包括110余场文明交流活动。《时政新闻眼》了解到,亚洲文明周系列活动将会推出公益讲座、广场演出和低票价的展演展览、电影场次。文明巡游和美食节活动将于5月16日至22日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同时举办。美食节上不仅可以品尝亚洲各国风味,据说还可以通过VR、AI等体验餐饮业智能化服务。您的眼睛、耳朵、味蕾,都可以尽情欣赏所有文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