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永不褪色的精神礼赞

来源:新华社作者:吴晶、姜潇、荣启涵 等责任编辑:乔梦
2018-06-30 15:39

2018年5月3日,92岁的郑德荣走了。这一日,距离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只有两天。

郑德荣原本是要带着论文赴京参加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然而,肆虐的癌细胞带来的剧痛,只能靠强效麻醉贴缓解片刻。

病床上,他坚持让学生把自己反复修改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念给他听。然后,拔掉氧气管,艰难地迸出几个字:“要分段……”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在旧中国成长起来的郑德荣,从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认定了这个真理。

为了研究并写作《毛泽东思想概论》,他抄写的研究资料不计其数。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诉求,他年近九旬还扎进图书馆,反复考证研究。

5月1日,就在郑德荣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弥留之际,他对前来看望的学生艰难地动了动嘴唇,说出生命中最后一句话:“不忘初心”。

至死不渝,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诠释的信仰,用信仰传承的精神!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信仰,他们可以在血雨腥风中点燃革命的火种,在敌人的绞刑架前笑对死亡。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精神,他们可以前赴后继、舍己为公,在祖国的广袤大地,播撒信仰的力量。

2012年11月,26岁的邢镭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到北京开会,期间趁着休会和在京工作的女友登记结婚。

“咱俩什么都没有,婚纱照没有,结婚合影没有,连结婚戒指也没有。”女友说着说着,突然掏出一对十几块钱的卡通戒指,默默套在彼此的手指上。

“嫁给一个村官,你的生活注定很平淡,但也肯定不平凡,因为我们是带着理想去做事情。”邢镭对妻子说。

2017年,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三湾乡成功脱贫摘帽。年轻的乡党委书记邢镭带领乡亲们,在这块中国革命圣地打赢了一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

他说:“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比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幸福,更值得。”

这些共产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大道理,却有行胜于言的大追求;没有坐享其成的功劳心,却把为国为民的使命扛在肩。

有人难免疑惑:时代变迁,那精神的火炬能否恒久照耀前行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给出了答案。

“当代新愚公”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超过200天,把农业富民的论文写在大地上;

“樵夫”廖俊波一生为民披荆斩棘,用48年人生写就当代“焦裕禄精神”;

海归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惜时不惜命,用生命最后的7年带领团队创造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复旦大学植物学家钟扬16年如一日地跋涉在青藏高原,换来4000万颗种子的国家宝藏……

大海的辽阔,是因为每一涓滴的汇聚;高山的巍峨,是因为每一块坚石的挺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用信仰举起精神的火炬,用实干在人民心中树起永恒的丰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