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指向凌晨3点,政治处主任李冰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里,困顿思索。
这本是一次十分简单的决策——只要在政治教育方案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划出“拟同意,呈团首长阅示”的字样,办公就可以结束了。
在过去的将近15分钟里,李冰一遍遍翻阅着方案,手中的笔拿起又放下。当脑海中闪现出观看《新闻联播》时的一个镜头后,他为之一振,决定修改方案……
这是发生在今年6月初的事儿了。6月15日,当南开大学哲学院的学子与团队官兵举办共话强军朗诵会时,李冰才将那夜的心路历程公诸于众。当时,他脑海中闪现的镜头就是南开大学师生热烈讨论十九大精神的画面,记者对该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生导师王新生教授的采访,更是让其印象深刻。
担任政治处主任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李冰一直在尝试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做些改变。如何让年轻的官兵真正领略政治理论的魅力,进而走心入脑,是他一直在苦苦思索的焦点内容。
他对同龄人思想碰撞交流的魅力深信不疑,当新闻镜头在那个凌晨一闪而过时,他决定尝试交互式的教育形式——邀请南开大学的学子们深入军营,搅活并改变官兵对政治教育枯燥呆板的感受和印象。
令人欣喜的是,当活力四射、理论功底深厚的高校学子真正到来时,一些积极的变化确实萌了芽、开了花。
理论与现实的碰撞,象牙塔与烽火台的对望,这是李冰想要的状态,但他想要的还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更多更好的结果……
破茧成蝶式的求索
与南开大学哲学院对接交流活动的前一周,李冰基本上处于连轴转的模式,这是他想充分运用好一流高校资源的务实表现。
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和宣传股的干事们,面红耳赤地商讨“南开大学理论宣讲团赴部队交流互动方案”,自从李冰决定探索交流互动的路子以来,宣传股就始终处于一种打鸡血的状态。
为什么打鸡血?是太想让政治教育有些新变化了。
“我们基层的理论教育还是缺乏一些刺激,每次功夫下了,力气使了,总觉得还差火候。”宣传股股长刘同江形容政治教育课“指导员嘴都磨破了,战士们往往还是似懂非懂,都倾盆暴雨了,地皮还没湿”。
对于这些,该团某高炮营1连指导员许伟伟更是感同身受。
在一次理论教育后,他组织交流讨论。
“你对这个理论热点怎么看?”
“我觉得这个理论热点挺好。”
“好在哪里呢?”
“就是觉得挺好。”
……
在李冰看来,这种理论教育课,更多的是一种“跑趟趟”——满足于教育部署了、人员时间落实了、内容安排了,但对最终的质效考虑得不够。这既有受教育者本身的原因,也有教育组织者的问题。在他看来,部队的基层理论教育课,更多的应该是“让高大上的变成短鲜活的,涵养学识底蕴,培塑品格观念,让官兵能够自觉地用理论指导人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