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视率全国第二!纪录片《英雄猛虎艇》为何如此火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田 柳责任编辑:王俊
2018-06-23 01:29

2016年东海舰队“海上猛虎艇”命名50周年之际,我们前去采访“海上猛虎艇”老英模和新一代“猛虎”传人的交流座谈。本来只是想做一个新闻片,但在聆听了老英模们的激情讲述后,我们发现53年前那场“小艇打大舰”的传奇战役和老英模们英勇作战的经历值得后人去铭记,尤其是得知二等战功英雄葛毅等许多当年的老英模们已经相继离世,愈发觉得再不去记录就来不及了。、

于是,我们把镜头对准了53年前,摄制组从全国各地找到了多位当年参战的老“猛虎人”前来福建厦门配合纪录片的拍摄,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去真实完整地还原那场激动人心的辉煌战役。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猛虎”啸海疆

——听老英模讲述“海上猛虎艇”诞生的传奇经历

■田 柳

6月4日至5日,两集电视纪录片《英雄猛虎艇》在中央电视台四套《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全片以大量的珍贵史料和影像图片,讲述了53年前的崇武以东海战中,人民海军“海上猛虎艇”一战成名的传奇经历。纪录片播完后,台里很快收到了在全国52城和35城的同时段收视率统计结果:排在同时段收视率全国第二。作为这部纪录片的撰稿人,看到这个结果,我内心很是激动。

2016年东海舰队“海上猛虎艇”命名50周年之际,我们前去采访“海上猛虎艇”老英模和新一代“猛虎”传人的交流座谈。本来只是想做一个新闻片,但在聆听了老英模们的激情讲述后,我们发现53年前那场“小艇打大舰”的传奇战役和老英模们英勇作战的经历值得后人去铭记,尤其是得知二等战功英雄葛毅等许多当年的老英模们已经相继离世,愈发觉得再不去记录就来不及了。

于是,我们把镜头对准了53年前,摄制组从全国各地找到了多位当年参战的老“猛虎人”前来福建厦门配合纪录片的拍摄,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去真实完整地还原那场激动人心的辉煌战役。

一纸战火中仓促写就的血书

时任崇武以东海战中588艇的指挥员王志奇、指导员傅金泉、轮机班长王木昌、枪炮班长吴加溪和信号兵杨进兴,当年这些意气风发的小伙子们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但站在昔日的驻地前,半个世纪前的战火纷飞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距军港码头不到100米的“海上猛虎艇”荣誉室里,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张写有“永远忠于毛主席”的战前血书,字迹已有些模糊褪色,更凸显出它年代久远,历尽沧桑。这份血书的“主人”是在崇武以东海战中荣立三等功的信号兵杨进兴,“当时没时间写决心书,为了表达必胜的信念,我就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也来不及交给党支部,就夹在本子里”。

由此可见,当时官兵们接到战斗命令有多突然。当艇上传出紧急战斗警报声时,很多官兵晚饭正吃到一半,立刻放下碗筷,冲向自己的战位。“接到命令我们马上就起航了,因为很紧急,我们离作战海区还有很远的距离,要长途奔袭”,杨进兴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显然,他那时已经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这张在战火中仓促写下的血书,无疑正是他及战友们听党指挥、敢打敢拼战斗精神的明证。

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沿海剑拔弩张。1958年9月,舷号556的护卫艇和兄弟艇击沉来犯的“沱江”号猎潜舰,创下人民海军以小艇打沉大舰的先例。之后,国民党军舰依旧频繁对我东南沿海进行武装侵扰。1965年11月13日晚,国民党军“永昌”号护航炮舰与“永泰”号大型猎潜舰先后由澎湖、马公岛隐蔽出航,驶往乌丘屿。我方以护卫艇6艘和远航鱼雷艇6艘组成两个突击编队,由解放军东海舰队原海坛水警区副司令员魏垣武担任编队指挥员,准备对两艘敌舰进行一场突袭。

当时敌我力量悬殊到底有多大?“永泰号”和“永昌号”的排水量分别为600吨和650吨,舰上官兵分别为117名和114名,均装有76毫米主炮、40毫米双联装机炮和20毫米机炮。而当时我海军的兵力只有原海坛水警区驻守海防的护卫艇和鱼雷艇,包括排水量125吨护卫艇2艘,100吨护卫艇4艘,木质的鱼雷艇6艘,护卫艇上装的都是37炮和25炮等小口径火炮,有的鱼雷艇上甚至只装有机枪。

“那时候艇是真小,宽度只有十几米,长度只有二十几米,艇上几十个人,整个兵力是没办法跟对方相比的。”时任588艇指挥员的王志奇回忆道。当时参战的588艇就是由原来的556艇换装而来,虽然排水量已经由75吨升级为125吨,但相比两艘大型敌舰,依然只是小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