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他们在大别山“将军县”缅怀革命烈士

来源:新华社作者:刘雅鸣 双瑞责任编辑:康哲
2018-04-03 18:54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最近,新县即将迎来贫困县退出的国家级验收,革命老区为之奋斗70年的脱贫梦想有望实现,从而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红色血脉永远奔腾,老百姓正在靠奋斗过上好日子。”46岁的返乡创业者张思恩感慨,近些年,昔日凋敝的村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焕生机。

张思恩出生在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这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由于外出务工盛行,400多口人的村子一度只剩下40多人,房屋坍塌,荒草丛生,街道上污水横流。

2014年,事业小有所成的张思恩带头返乡,在村里成立合作社,配合政府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几年来,西河迅速恢复山明水秀的田园风光,咖啡室、餐厅、旅馆等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了几十万名游客。

如今,近200名村民陆续返乡,在创业中脱贫致富。

“没考虑太多,就是一种回报家乡的心态。”张思恩反复思量后得出结论,他肯放弃北京的事业,可能源于新县人骨子里特有的牺牲和奋斗精神,即使自己并没有察觉。

牺牲5.5万人,培育43位开国将军,是仅次于中央红军的第二大根据地……跟许多新县人一样,张思恩对这组数据耳熟能详,张口即来。这段红色历史,早已成为当地人的集体记忆。

张思恩的爷爷,曾经担任一个苏维埃政府副主席,留下了一把木制小土枪,是张思恩童年的玩具。他的父亲也是村干部,民政部门统计红军数据时,老人不愿沾光,不肯去奔走办手续。

“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军。新县最不缺苦干奉献精神,老区发展呈现出特有的精气神。”新县县委书记吕旅介绍,2017年,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27个贫困村如期退出,54个重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0%以上的增长。

驱车行驶在新县境内,满眼郁郁葱葱,曾因战火而满目疮痍的小城,如今植被覆盖率高达95%以上,城乡建设展露新颜,百姓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之气。

70余年前,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旧称“经扶”的县城改名为“新县”,寄托对新生活的向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块大别深山里的革命老区,经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红色血脉仍然汩汩奔流,书写新时代的风采。

(新华社郑州4月3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