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传统地缘政治的超越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明富责任编辑:乔梦
2018-03-29 11:48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传统地缘政治的超越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李明富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纵观全球发展大势,站在人类发展角度,为解决国际发展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力量,习主席为世界给出了中国答案,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地缘政治从理论到实践都经历了“繁荣期”。从世界“一战”到“二战”,从美苏冷战到现代战争,从“小国冲突”到“大国博弈”,从地区形势到全球秩序,地缘政治思想与理论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出现了“海权论”“陆权论”“制空权”等地缘政治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的发展与变化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参与全球治理的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以往的地缘政治理念与全球治理方案,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与世界互动过程中的博大胸襟、责任担当与人文关怀,是对传统地缘政治思想与理论的超越,为解决全球与地区发展及国际关系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视角上的超越

地缘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是从空间或地理的视角出发的国际关系研究。在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发展阶段中,从早期的帝国霸权争夺到美苏冷战,其理论视角很少从全人类的角度进行考量。现代地缘政治学的创立者拉采尔、麦金德、契伦和马汉等人的思想和理论视角,都局限于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国家扩张主义。

拉采尔将国家看成置于土壤中的有机体,其生命来自人类与土地的联系,边疆则是国家的“皮肤”或边缘器官。这种“有机体”理论符合当时德国将自身视为资本主义“国家巨人”的观念,国家扩张就像“有机体”的增长,这一理论视角建立在封闭空间和极权主义统治概念的基础之上。

作为地缘政治鼻祖,麦金德预见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认为欧亚大陆的内部区域是世界政治的“枢纽”区域,并提出“谁统治了东欧就统治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就统治了世界”。麦金德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从这一视角出发强调均势概念,影响了后来地缘政治思想的发展,甚至成为西方遏制战略及冷战时期美国遏制政策的基础。

马汉地缘政治思想的视角,实际上也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他认为,冲突的关键地带处在北纬30度到40度之间的地方,也就是俄国陆权与英国海权相遇的地带。马汉的观点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结束和“大洋战略”的形成。

还有其他一些地缘政治思想与理论,比如,卡尔·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乔治·雷纳提出观点认为北极地区作为世界枢纽性移动的战场,是心脏地带的关键因而也是控制世界的关键。亚历山大·德·谢伟尔斯基的“飞行员的全球观”,认为那些北美洲和苏联空中统治区域相重合的地方是“决定区域”,换句话说,控制空中,就等于控制了全球。美国的“冷战谋士们”更是奉地缘政治学为对抗苏联与国际共产主义的国家政策的基础,包括乔治·凯南的“遏制理论”、威廉·布利特的“多米诺理论”、基辛格的“大局观”等战略概念都被引入地缘政治学。

从被扭曲成伪科学而遭到批判到各种地缘政治思想“百家争鸣”,各国的战略家都在积极谋划全球与区域地缘战略,制定地缘政策,被国家领导层所采纳与实施,但往往都没有突破传统地缘政治视角的束缚。人类命运共同体则超越了传统视角,以全人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主席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放眼全球,立足世界,大国担当与人类情怀并重,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