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军第180医院骨科主任尤瑞金为官兵讲解关节防护知识。巴涛摄
一项创新制度建立——
军医参与训练计划制订
“军医参与训练计划的制订,后勤与作训部队联审训练计划”这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事,如今在东部战区陆军某特战旅坚持了多年。旅长楼正军告诉记者:“科学训练要从源头抓起。”
几年前,该特战旅对一个连队进行实装50公里战斗体能训练考核,经过近10个小时的演练后,连队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伤病员,有的战士中暑了还在咬牙坚持……
考核结束后,连队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旅领导却陷入了反思:“实战化训练没有错,如何分层次施训,让训练更加科学,让战斗力可持续发展,让官兵健康与战斗力提升实现双赢……”
军事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战斗体能同样要区分层次,科学施训。旅党委一班人经研究后决定,在保证参训人员、时间、内容、标准“四落实”的前提下,针对气温气候条件、官兵的承受能力、伙食营养搭配等因素,让军医今后一起参加各项训练计划的制订。
“请体系医院医生、运动管理师作为该旅训练专业指导老师,不仅减少了训练伤,军事训练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跃升。”该旅某连战士小胡开心地向记者介绍:“现在训练有了专门的健康指导,我们连队5公里轻装越野平均每人提高了1分多钟。”
去年9月,该特战旅在参加上级演训活动中,专门向180医院协调抽调了一支“五人战场救护分队”参与。医院救护分队一起参与演训方案制订,对官兵的心理和身体承受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最终联手圆满完成了演训任务,没有一名官兵出现重大损伤情况。
一条前伸的保障链——
高难课目训练先拿“资格证”
“蛙人”训练,是特种兵必备的一个课目,不仅对体技能有着高要求,对心理承受能力同样也是极大考验。
高危训练课目必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为此,该特战旅党委主动与体系医院联系,让180医院专家专程到旅里为特战队员开展体适能检测活动,让军事训练的组织者掌握官兵身体的真实情况,在高难险课目训练前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出现受伤事件的发生。
在潜水猎杀、高空跳伞、武装泅渡等高风险课目展开之前,官兵必须到医院接受全面检查,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都符合相关课目要求时才可以训练。一段时间下来,部队官兵也养成了“到医院去领取潜水资格证”的习惯。
今年1月,该医院为潜水、跳伞、泅渡、机降等特战课目训练的数百名官兵进行了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身体和心理均符合要求的官兵训练安全率很高。
为了随时保障官兵的健康,该医院还开通了24小时医疗值班热线,确保体系部队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开通远程会诊和来院就诊绿色通道。为了防止出现远程会诊后拿不到急需药物的情况,他们还将药品前置,为所属体系部队5个偏远单位建立了“前置药房”,并定期进行补充更换,确保官兵第一时间用上药。
近年来,他们还积极开展伴随保障服务活动。体系部队在开展实战化训练中,部队行进到哪里,野战医院就跟随到哪里,及时处理官兵在演训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情况,为部队战斗力跃升真正“托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