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军长征途经的“小森林”,“七根火柴”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姜冬,是1935年秋季右路军(中央红军)过草地的必经之路,是长征史料中记载的“小森林”所在地,也是右路军主力第五天的草地宿营地。
若尔盖县班佑乡姜冬村。
海拔3500米以上的草地上除了高原灌木红柳外,一般不会有森林。而如今从毛儿盖至班佑的途中,除分水岭山下有十几个高大的青松外,沿途再也没有森林。
所以,文献中记载的长征路上的“小森林”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是新中国成立后公开出版的关于长征的回忆录,这本书主要是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内容,即以中央红军为主,说不上是完整的长征史料,但资料非常珍贵。
当中对我来说最有参考价值的要属“附录《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所经之民族区域表》《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行军和休息的时间统计表》”等,其中《红军第一军团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是以红1军直属队为准,日期、出发地、经过地、宿营地清清楚楚。记载的右路军(中央红军)在1935年过草地的地点及宿营地,主要分布在今松潘县与若尔盖县境内:
七星桥—腊子塘—分水岭—后河—大草地—小森林—班佑
通过反复阅读这本书,发现右路军(中央红军)过草地的这段路程就在我生活工作的地方!
根据书中记载的一连串熟悉又陌生的地名,我采访了众多班佑草地、巴西、求吉、包座等地亲历了长征的老人,考证出了右路军过草地的路线及主要宿营地(后河除外)。
记载的当年红军过草地途中经过的“小森林”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到森林,我首先想到的是高原上原始针叶林中那些高大挺拔的青松,但这些针叶林都成片分布在海拔3000多米以下的山林地带,海拔3500米以上的草地上除了高原灌木红柳外,一般不会有森林。从毛儿盖至班佑的途中,除分水岭山下有十几个高大的青松外,沿途再也没有森林。因此,文献中记载的长征路上的“小森林”一直以来困扰着我。
20世纪90年代,规格为国道的若(若尔盖)松(松潘)公路路面严重破损,从松潘到若尔盖一路颠簸摇晃,令人疲惫不堪,车到包座牧场了,人们就知道终于距若尔盖县城不远了。
以前的包座牧场如今变成姜冬村了,这是为啥?原来,牧场改制后,恢复了原来的地名,包座牧场的固有地名就叫姜冬、姜冬卡!查阅县志后得知,1965年若尔盖县包座乡的公私合营牧场搬迁到此,之后姜冬便改称包座牧场。牧场改制后,就成为了若尔盖县班佑乡辖区——姜冬村。姜冬为藏语音译,意为柳树林。
草地柳树林。蒋桂花摄于2011年。
所以,右路军行军路线中记载的“小森林”就是过去的包座牧场、现在的姜冬村!那支来自南方的军队进入草地,面对大片粗壮茂密的柳树林一概以森林冠之。
大草地(今镰刀坝)与班佑寨之间的小森林正好就是柳树茂密的姜冬卡。
姜冬卡既然是柳树林的意思,现在怎么不见柳树呢?为此我咨询了很多生活在草地的老人,又到班佑、姜冬村实地考察后得知,过去的姜冬曾经荒无人烟,柳树成荫,高大的高原红柳遮天蔽日,上百头牦牛于其中都不易察觉。自1965年包座牧场搬迁到这里后,这里开始有了人烟。当时为扩大草场面积,就将柳树砍掉了。
通过姜冬这一地名的变迁,深感地名确实是流动的历史文化脉络。
姜冬是过去松甘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站点,红军过草地的必经之路,是长征史料中记载的“小森林”所在地,也是右路军主力第五天的草地宿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