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军人,就有庄严的时刻。战争年代的庄严时刻,是浴血牺牲的壮烈,是生死抉择的考验。而和平时期的庄严时刻,则是无数军人,在平凡的日子里,在各种利益考验面前,坚守崇高,无私无畏,为“大我”而舍“小我”,顾全局而弃局部。在今天,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普遍性。这种为心中信仰而宁愿选择承受的政治素质,为军人的庄严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军人最懂这一刻
■杨 敏
1958年初春的一天,满载着归国志愿军官兵的列车,在红旗和花海中,徐徐驶过耸立在鸭绿江桥我方一侧的巨大凯旋门。欢呼雀跃的人们,把一束束鲜花和慰问品投进车窗,胜利的喜泪在阳光下尽情挥洒。那天,志愿军某部指导员毛旺财在日记中写到:“军人最庄严的时刻,就是把和平带回祖国。”
是军人,就有庄严的时刻。战争年代的庄严时刻,是浴血牺牲的壮烈,是生死抉择的考验。而和平时期的庄严时刻,则是无数军人,在平凡的日子里,在各种利益考验面前,坚守崇高,无私无畏,为“大我”而舍“小我”,顾全局而弃局部。在今天,后者比前者更具有普遍性。这种为心中信仰而宁愿选择承受的政治素质,为军人的庄严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心怀对党的忠诚,一代又一代革命军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庄严时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体现出优良的精神品格。那是红军为抗战改编时,许多军团长、师长被降为旅长、团长甚至营长使用,他们毫无怨言欣然服从的民族大义;是进军西藏时,十八军军长张国华坚决服从命令率部出征,以致随征的女儿病死途中也义无反顾的使命担当;是百万大裁军时,副总参谋长何正文将军,带头让四个子女脱下军装的浩然正气。
1954年10月,中央决定将驻新疆人民解放军一部分部队,集体就地转业,成建制编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对官兵们来讲,这意味着不仅要脱下军装,而且要一辈子留在大漠边疆。一些人思想一时转不过弯儿来:新疆解放了,革命胜利了,大家都憧憬着复员后,回到家乡和内地工作,娶妻成家,享受和平。但为保卫建设边疆,10万官兵在这一刻,做出庄严选择,坚决服从党的命令,毅然踏上新的征程。六十多年过去了,几代兵团人,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子孙,谱写了中国戍边史上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13次大的编制体制调整。在艰难的抉择和考验面前,无数官兵以党的意志为意志,深明大义,服从大局,悄然转身,默默放下,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自觉。其担当,其境界,其情怀,令人敬佩。
伴随着新一轮改革深入推进,人民军队又迎来了一个庄严的时刻。这一刻是政治大考,考的是看齐追随的政治品格、服从大局的政治觉悟和勇于奉献的政治担当,没有谁比刚刚走出“雾霾”的军人们,更能体会这场大考的分量。这一刻是涅槃重生,正如一次次的磨难,又一次次的崛起,人民军队在愈挫愈强中再次迈向辉煌;这一刻是彻底革新,更是自我革命精神的再度弘扬;这一刻是国家记忆,那些无怨无悔的选择和别样的牺牲,注定会载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奋进的履痕。
改革是一部宏大的叙事诗。做大事,就要有崇高感、有大格局,有那么一种精神、一股气度,切不可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面对改革带来的背负,我们必须有勇敢的担当,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军人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