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挑千钧担,手捏绣花针
能否做到既大处着眼、又小处着手,既掌控“棋盘”、又下好“棋子”,既“大题小做”、又“小题大做”,“心中一团火、办事一门清”,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境界、担当和识见。
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担当”与“躬行”,本就是一体两面。对军队领导干部而言,改革强军的千钧重担,必须奋力扛起;各项工作的千头万绪,又须一丝不乱。越是改革任务重、工作头绪多,越需要亲力亲为、抓紧抓准,下一番“绣花”的功夫。
“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改革强力推进之际,各级领导干部须识大体、顾大局,铆足敢啃硬骨、敢涉险滩的冲劲,激发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挽上滩之舟,莫稍停一棹”。尤其是新调整组建单位,需要领导干部定好盘子、理清路子,抢抓机遇、奠基启新,勇于担当、担起所当。
“为大于其细。”改革如盖大楼,离不开一砖一瓦的垒砌;如绘长卷,离不开一笔一画的勾勒。“胸有成竹”的气魄固然重要,“目无全牛”的细致也属必需。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落细、落小、落实,才能积尺寸之功、成非凡伟业。
肩挑千钧担、手捏绣花针,就应搞清“挑担”与“绣花”的辩证法。能否做到既大处着眼、又小处着手,既掌控“棋盘”、又下好“棋子”,既“大题小做”、又“小题大做”,“心中一团火、办事一门清”,考验着领导干部的境界、担当和识见。
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为了全局胜利,我军各部队争着啃最硬的骨头、挑最重的担子;同时,又能在“极细小问题”上一丝不苟,力保百密而无一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河成为横亘在我军面前的最后一道险关。刘伯承找来一根竹竿,亲自探测水深后,果断带领队伍徒步过河。次日黎明,国民党军追来时,被急速上涨的河水挡在了北岸。生死存亡之际,正因为刘伯承这样的领导干部既顶住压力、又心细如发,才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
然而,有个别领导干部,嘴里喊着“担当”,却克服不了“贪大求全”的心理、“快出政绩”的浮躁,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绣花”的细功夫看不到眼里、摆不上案头、落实不到行动,以至于“上下一般粗”,改革任务落不了地、托不住底;也有的不识大体、不顾大局,抓不住主要矛盾,只在细枝末节上纠结,以至于“上下一般细”,扛不了重活、担不起重责。
殊不知,离了“巧手”,就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成不了什么大气候;离了“铁肩”,“手”再巧也只能沉溺于“繁琐哲学”而碌碌无功。二者缺了哪一个,都无法圆满落实改革任务。“要副担子挑在身上”的勇气,“一针一线把花绣好”的功夫,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称,战争好比砍大树,而不是收割庄稼。落实改革任务亦是如此——收割庄稼不需要考虑每棵庄稼的形状,收割的快慢取决于镰刀的好坏,而用斧头砍伐大树时,就必须注意到每棵大树的形状和方向,还要根据树的位置选择从哪里砍起。改革当前,领导干部理应具备“砍大树”的智慧和能力,站在全局的高度评估细节的地位与价值,对那些能拨动千斤甚至万斤的“四两”,拿出全副精力抓住不放、抓出实效。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我军的发展,镌刻着艰苦奋斗的足迹;强军的伟业,寄望于勠力担当的力量。改革落实的关键时刻,关键少数必须做到脑中有清晰思路、眼中有发展远景、心中有坚强定力,自觉站在爱党报国的高度,把改革大业的担子挑稳、把具体工作的针脚绣密,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强军兴军的时代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