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创新,应善于借力高新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新技术对军事理论创新的推动力越来越大。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在世界历史上,很多先进技术都发端并应用于军事领域。国际互联网技术即起源于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高新技术的军事应用,必然推动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进而改变作战方式和相应理论。随着无人机、下一代战机、航天卫星、人工智能、网络攻防、高超声速、定向能等技术陆续取得重要突破,创新相应军事理论也已成为必然。
高新技术发展为军事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方法手段。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手段迅速进入军事理论研究领域,对军事理论创新产生了重要催化作用,拥有先进科学技术的军事强国往往能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先行一步,并占据有利地位。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系统科学“老三论”的引入,助力博伊德、沃登等军事专家提出了“战略瘫痪论”“决策周期论”“五环目标论”等新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等“新三论”的引入,促使美国运用蕴含其中的自组织理论,研究提出了网络中心战理论。
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军事理论创新的关系。多年来,有一种“技术至上论”,把军事技术当作军事理论创新的首要,甚至认为军事技术是军事理论创新的唯一动因和前提;还有一种“思维至上论”,认为军事技术在军事理论创新中的重要性很低,思维的作用永远占据核心地位。其实应该看到,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不断深入,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因素的重要性在上升,军事技术与军事理论结合得越来越紧密,并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军事理论创新不能简单地分析“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而应采取更加平衡的方法,以创新理论驱动技术研发、以创新技术驱动理论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两种方法的优点,借力高新技术发展加快推动军事理论创新。
军事理论创新,应勇于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敢于自我否定,敢于打破固有思维与观念的束缚,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打破思维定势的前提是解放思想。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才能有新的发现。对过去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是必要的,因为军事传统本身就是一笔遗产,可以从中汲取营养,但如果把传统的东西作为一个框框将自己禁锢起来,就势必导致军事思维能力的枯竭和创造力的窒息。军事理论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破思维定势,进而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否则,束缚和制约军事理论创新的因素就会占居上风,就会陷于思维定势的包围之中,难以自拔。
打破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敢担当。敢于打破思维定势,推进军事理论创新,不是蛮干,而是建立在找准束缚因素、善于破茧而出基础上的果敢与担当。俄军受到海湾战争震撼后,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调整前苏联时期的作战理论,研究提出了地空一体作战、电子火力突击、战区防空战役等理论。打破思维定势需要足够的勇气与智慧,有时甚至会付出一定的代价。“空权论”的创始人杜黑、“OODA”理论创新者博伊德、“新军事技术革命”预言家奥加尔科夫元帅,都是冒着非议甚至被革职的风险,提出了创新性的军事理论。
积极营造宽松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这是打破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历来重视营造理论创新的良好氛围,构建了听证会、讲座、研讨、辩论专栏等多种学术观点碰撞的平台,允许就任何学术问题甚至现行作战条令、防务战略制定等进行开放式讨论,不强求达成共识,最终目的就是倡导和鼓励理论创新。世界各国对军事理论创新也多采取包容的态度,以“创新成果”论英雄,强调在创新军事理论面前无高低贵贱之分。
军事理论创新,应着力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
适应军事理论创新需求,培养优秀人才,一个关键点在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将重点培养对象转到“中校”上来。西方国家军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中校定律”,其军事理论创新的灵感和火花往往发轫于40岁前后的中青年军官,理论创新的成果也多产于其求学进修期间。比如,美军秉承“终身教育”理念,对中青年军官的职业教育可谓格外重视,为其提供了充分的教育机会和宽松的研究环境,使其可在军地各类高校攻读学位、参加高级研讨班和短期客座研究等,进而为军事理论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美军前任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威廉·麦克雷文上世纪90年代初任中校时,在海军研究生院进修期间深入研究了经典特战战例,并在此基础上于1995年出版了特种作战理论方面的奠基之作——《案例分析:特种作战的理论与实践》。2011年5月1日,麦克雷文运用自己独创的特种作战理论,指挥“海豹”突击队成功击毙本·拉登,进而为一场历时10年之久的“猫鼠游戏”画上了句号。
将培训方式转到信息网络上来。灵活便捷的网络化远程教育培训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军队也是如此。韩国陆军已建成超高速信息网,为包括军事理论在内的各种远程教育培训提供了可能。可以想象,通过信息网络手段,能将军事理论方面的教育培训推送至任何想要到达的地方,这必将为工作岗位经常变动或没有大块时间学习军事理论的人员,随时随地接受专项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
(《解放军报》2016年06月12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