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梦里的职业荣光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余远来责任编辑:康哲
2016-01-13 03:03

(三)

努力培塑担当强军兴军重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改革强军决定着军事职业文化的方向,军事职业文化的内蕴是实现改革强军战略的重要支撑。

构建与改革强军相适应的军事职业文化是我军战胜强大敌人的制胜密码,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精神利刃,是彰显先进军事文化特质的形象标识,是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动力引擎。它凝结着先进军事文化的精髓要义和核心主旨,承载着军人立身、立志、立德、立业的价值表达和价值引领。

面对当今并不太平的世界和日新月异的军事变革,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焦点更加聚焦在“军人素质”上。军事职业文化作为协调组织行动、指导军人成长的“黏合剂”,作为提高整体职业素养、提升官兵全面素质的“催化剂”,已然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其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它与军事斗争成败的关系依然密切如斯。

军事职业文化促进军队整体意志的形成,在于其本身的整合功能。恩格斯早就指出:“赢得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枪。”只有充分释放军事职业文化的引领功能、规范功能、塑造功能,努力培塑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才能够真正地担当起改革强军的历史重任。

王树增在《朝鲜战争》的开篇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二团一营原营长曹玉海,负伤后复员在武汉市的一所监狱任监狱长,在广播里听到第三十八军正从南向北开赴朝鲜战场路过武汉的消息,他只留了一封信给未婚妻,便归队奔赴战场,最终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使命召唤,责任使然,绝对服从,义无反顾,这就是一名普通中国军人的朴素职业文化观。

翻开我军历史画卷,从革命年代的舍生忘死,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无私奉献,无不凝聚着这样的灵魂和信念。他们把听党指挥融入血液、刻进灵魂,始终做到信念如磐、永不叛党;把报效国家视为军人操守的基本职业要求,始终做到为国奉献、无怨无悔;把热爱人民凝成品格、化为行动,始终做到把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誓死捍卫人民的利益,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

以文化人,为战育人,方能塑造打赢之师。要着力用军事职业文化雕镌官兵把打仗当主业的职业认同,把打赢当事业的职业品格。诸葛亮曾有言:“若有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多待夕矣。”古往今来,军人为战争而生,战斗和准备战斗是军人应有的正常状态。市场经济蓬勃发展,30多年无战事,在和平年代出生的新一代革命军人,不能沾沾自染于“听惯梨园歌管声,不识旌旗与弓箭”的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娱乐文化,而应时刻浸润于“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的战备文化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战斗文化。历史表明:血性是会夭折的,需要养护,需要培育;血性是会沉睡的,需要唤醒,需要点燃。军事职业文化必须着力滋养培塑新一代革命军人的血性担当,常思忘战之危,常怀闻战之喜,常修能战之事,常做胜战之功,让改革中解放和发展出来的战斗力得到充分彰显和释放。

强军的荣光在那些为打仗奉献终身的人身上绽放,胜利的女神总是向那些为打赢燃烧自己生命的人微笑。随着军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军队现代组织形态的逐步构建,军人的职业、专业、事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有了新的时代内涵。军事专业的细化带来了职业观的变化,操枪弄炮、摸爬滚打者有之,测控计算、兵棋推演者有之,投身科研、教学育人者有之,他们都是强军的一分子。国防大学副教授张国春,作为我国首个大型计算机兵棋演习系统研发核心人员,从兵棋研发工程启动那天起,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工作,“白加黑”“五加二”成为常态,甚至在被癌魔吞噬记忆残缺的情况下,还始终忘不了兵棋。他是一名永远冲锋在前的“棋兵”,用生命践行了矢志强军的诺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人,虽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同样不辱使命。

当前,我们正携手奋进于改革强军的途中,正处于一个放飞梦想的时代,前方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空间舞台。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荣光。

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誓将此生付强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