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待人诚恳,能宽容,不刻薄”,是一个褒义词。但不知何时起,“厚道”成了老实木讷、不聪明、不圆滑的代名词,甚至被一些人讥为过时,并与“无能”画上了等号。这显然是狭隘荒谬的看法。笔者以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厚道是人的本性,是道德层面的体现,更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优秀品质。
厚道不是愚钝,而是人原始的特质本性。厚道,即厚的哲学,中国人自古以来重“厚”轻“薄”,也常常说“做人要厚道”。《周易》中有“厚德载物”一语,其中的“厚德”就是做人要厚道。其实,厚道没有固定的含义,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它只是某种精神的体现,更多的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解释。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做人厚道与否往往是区分人品的试金石。也就是说,衡量一个人品行优劣,可以用厚道不厚道作为评价标准。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感官角度来说,厚道具有隐性特征,不容易从表面上定性识察,需要经过实践中接触才能认知。日常生活中,厚道所表现出来的看似愚钝,实则是心胸宽广,心存善良。真正的愚钝是不明曲直,而厚道乃是明白而又心存善念,以宽容谦让给别人以方便。厚道不是方法,而是人的本性使然,虽然可以当作方法训练自己,使个人的品行修养和教养提升,但也不像厚道那样天然去雕饰。所以,心怀善念是根本,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厚道是装不出来的,是在社会实践中被广泛认可的品格,即使有人伪装得很像,但总有露出马脚的时候。之所以称厚道是人性和谐,是厚道之人的现实表现,他们有着广阔的心胸,做事讲究,可以容纳他人,心中有担当,不善为自己开脱责任,可以坦然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也常常能体谅别人的难处,谅解别人的错处,关注别人的长处,以自己的真诚赢得他人的尊重。
厚道不是懦弱,而是一种非凡的处世智慧。老子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始终以一种厚道之品为人处世,会给人一种信任感、踏实感。自古以来,就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统美德。孟子也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意思就是为人处世不能愧对天地,愧对自己的良心。厚道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既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更是一种以良好人品为核心的处世哲学。为人厚道,作为朋友可交,作为同事可信,作为领导可敬。厚道不一定得到应有的回报,但厚道的根本性就在于不图回报,事毕而无悔。厚道的人也许经常吃亏,但他们领悟了人生的智慧,懂得“吃亏是福”的道理。而唯利是图的人活得太沉重,永远无法体会超越自我的单纯与快乐。厚道人不会欺骗、不会使坏,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复杂为简单,与厚道人打交道就像沐浴春风,让人宁静而温馨。在庞博编著的《厚道的智慧》一书中对厚道有比较详尽的诠释:厚道人心平气和,从来不会急功近利,总是脚踏实地、辛勤耕耘,所以才能一飞冲天;厚道人做事最踏实,从不计较付出,所以才能收获最多;厚道人能吃苦,能在逆境中昂扬,在寂寞中坚守,所以厚道人最不容易被打倒;厚道人最耐得住困苦平凡,也就最接近成功;厚道人能知足,从来不会有贪婪的欲望,总是能够知足常乐,不被无法满足的欲望所折磨;厚道人有平常心,不会强求,他们的人生反而充满机缘……
厚道不是傻气,而是一种向善的本能反应。习主席指出,“良心是做人的底线”,而厚道就是良心的本能反应,是做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人性中的一种美德。古人曾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厚道是一种塑造形象的品行,是人文厚重、崇尚公德、重情尚义,展现了以德文化营造精神家园、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人们赞美厚道,呼唤厚道,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太多不厚道的人和事存在:有些人喜好阴谋诡计,机关算尽,却不知心机越复杂,漏洞也就越多,反倒是厚道之人,不耍心机,自然也没有漏洞;有些人斤斤计较,绞尽脑汁想着占小便宜,这样的人,你骗我,我坑你,看似便宜占尽,可总有吃大亏的一天。反观厚道之人,因为做人做事忠诚老实,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似乎有些傻气,总是以吃亏居多,但他们总有吃亏吃出福来的一天。当然,厚道并非毫无原则的忍让、退匿,而是对某些无心之举的谅解,对不愉快记忆的淡忘,为心灵保留一块净土和一份对人性的执着。“厚”和“道”是相辅相成的,和稀泥、做老好人,与“厚”无关;无准则、无界限,与“道”背离。厚道的人有可能倔强,也可能不入俗境,但不会算计他人,不会睚眦必报,往往是以德报怨,以善报恶。事实证明,为人厚道,人生路上少积怨,跋涉途中朋友多,幸运总会光顾那些厚道之士,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回报,事业取得成功。要相信,为人厚道,终有福报。
地基愈厚,愈能载高;人性愈厚,愈能受重。厚道是社会文明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应当大力弘扬的道德诉求。在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要大张旗鼓为厚道正名,让其成为一种正能量,让真善美回归人性。正所谓“厚德载物,大道至简;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厚道为人,抑恶扬善,厚道人越多,不厚道的人越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人倒了有人敢扶,社会和谐才会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