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抒写,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深入学习贯彻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发展军事文艺系列谈之三
■王树增
曾几何时,“人民作家”或“人民艺术家”的称誉,对一个作家或艺术家而言,代表着莫大的荣耀和无上的荣光!正是因为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志业,以王愿坚、柳青、贾大山等为代表的老作家们,才会“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正是因为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虚心向人民学习,“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他们的作品才会赢得人民发自内心的喜爱,经受住历史的淘洗和时间的检验。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文艺在“为谁抒写”这个创作导向上,不能有丝毫动摇,要自觉把满足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军队作家艺术家要全方位地融入改革强军的新实践,为兵抒写、为兵抒情、为兵抒怀,创作演出更多“军味”“兵味”“战味”浓郁的优秀作品,凝聚军心,激励斗志。
文艺作品所表现的时代、反映的生活、塑造的人物,如果拉开一定的时间来看,都是对特定历史阶段的记录和描摹。为国家立传,为人民写史,军事文艺具有特定的题材优势;向受众传达正确的历史观念,向后人传递红色的历史记忆,军事文艺更是有着如山的使命和担当。
主持人:傅强
一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但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论点,也是检验当代中国文艺事业是否真正健康繁荣的根本尺度。
毋庸讳言,今天的中国文艺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习主席在讲话中所指出的各种“乱象”,追根溯源,就是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偏差。在我看来,“为艺术而艺术”是一个虚伪的命题,其背后隐藏着追名逐利的浊流,这种浊流侵蚀了民族风骨,违背了人民意愿,被广大群众所诟病。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事业,而不是少数人的名利场。文艺不是用来孤芳自赏,更不是用来牟利和获奖的。文艺工作者的良知与职责是基于人民对文艺事业的托付,人民是文艺作品优劣的最终评判者。被人民追捧喜爱,在人民中长久流传,是对文艺作品最重要、最荣耀的褒奖。社会主义文艺的使命,与人民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文艺产生于人民,人民是民族文化的真正创造者;文艺服务于人民,就要抒写人民的命运,抒发人民的情感,抒怀人民的梦想。军事文艺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力量,在创作导向上,不能有半点含糊、丝毫偏差。
文以载道的传统是文学的根本精神,文学从不应放弃对家国天下的忧患和对黎民苍生的关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古往今来,那些长久流传并成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很多都源自作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军事文学,从来不是个人狭隘的情感宣泄,而是担负着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的重任。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我长期从事以近代史和革命战争史为主要内容的“非虚构类”的文学写作。长期的写作实践使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是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的历史,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这个伟大的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但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也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201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的《抗日战争》3卷本经过数年艰苦写作终于面世了。这是我战争系列写作的最后一部,也是耗费心力最多的一部。《抗日战争》与其说是一部战争史,不如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抗战先烈为子孙后代留下的这份血性、豪气、自尊,是全体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的写作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认知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部抗战史诠释的正是习主席所说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用那段波澜壮阔的往事告诉当代中国读者:什么时候都不能对人民的力量丧失信心,什么时候都不能违背最广大人民的集体意志,什么时候都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这是我们伟大民族繁衍生息、蓬勃发展的根基,是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保证,也是实现中国梦最坚实的依靠。
军事文艺要有“军味”“兵味”“战味”,就是要求军队文艺工作者心无旁骛地为广大官兵服务,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凝聚军心,用革命英雄主义激发战斗意志,为能打仗、打胜仗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就是要将自己的艺术生命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军队的建设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征程中履职尽责,自觉地承担起先进文化排头兵的使命职责,这就是我理解的军事文艺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