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战将的诗意人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桑林峰责任编辑:康哲
2015-10-27 11:45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生轨迹未必如诗,但人生写意却应该如诗。

诗的世界,舞之、蹈之,友之、乐之,在于“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毛泽东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是何等的恢弘;“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何等的气派。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彰显的是战将们笔剑卓绝的风流。他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东汉末年的曹操,既是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诗人,他的军旅诗作《龟虽寿》《短歌行》等,无不彰显其雄才伟略。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不但善于领兵打仗,而且文采夺人,其词作《满江红》壮怀激烈,引无数将士奋勇杀敌。

不学诗,无以立;不学诗,难抒情。我军很多开国战将虽出身“泥腿子”,但经过后天的努力,也创造了别样的诗意人生。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董必武等就在延安成立了“怀安诗社”;陈毅、范长江等在新四军总部成立了“湖海诗社”;聂荣臻、邓拓等在晋察冀边区成立了“燕赵诗社”。他们以诗词为武器,既教育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既在正面战场战胜了敌人,又在文化领域战胜了敌人。

诗词里有人生志向、报国情怀。叶剑英在《油岩题壁》中写道:“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困难当头、兴亡未卜之际的忧思和感怀,表达了与天下苍生共命运、以救国强国为己任的宏大志向。

诗词里有战斗精神、血性基因。开国战将们写诗,写出的是敢打必胜的信念,流露的是不畏生死的意志。我军由小变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靠的就是“敢把头颅试剑锋”的血性,“革命何须怕断头”的无畏,“好汉身躯为群裂”的豪气。“诗人元帅”陈毅的《梅岭三章》,今天读来仍然令人血脉偾张、热血沸腾。“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既体现了诗人的忠贞气节,又彰显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诗三首,胜过文千言,既是写史,又是抒怀;既鼓斗志,又励后人,无疑是一曲气壮山河的无产阶级正气歌。

诗词里有乐观精神、美好憧憬。无论战斗多么残酷,无论形势多么复杂,开国战将们仍然相信革命必胜,仍然相信未来属于自己。正是这种信仰信念,让他们踏平坎坷走大道,翻过高山见大海,战胜敌人扛红旗。朱德有诗,“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彭德怀有诗,“度过明天难关口,念二午时红旗新”;刘伯承有诗,“遍体弹痕余只眼,寿君高唱凯歌旋”;谭政有诗,“喜爱旌旗红似火,星星之火要燎原”……正是靠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勇于追梦,终得圆梦。

“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在将军的丰碑上,有一类人叫儒将。我国开国战将们,以枪声炮声为基调,以红色江山为画卷,以革命生涯为笔墨,留下波澜壮阔的诗句,让他们铸就儒将风流。

打仗,更多靠的是智慧,而智慧来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中华诗词、中华经典。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不去学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却沉浸于庸俗文化,沉迷于古玩、字画、玉石,把个人嗜好发挥到极致。比之我国开国战将,其境界、品味、素养、文化差得太远。

“人之有诗,犹国之有史”。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诗书礼乐易春秋,诗为首;经史子集,诗经为首。比之西方文化,诗学是我们最具独创性的文化。我军指挥员也要像开国战将那样,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军事上战胜敌人,更要在文化上保持优势,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持胜势,从而创造出自己的儒将风采、诗意人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