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国庆“黄金周”。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人们畅游山水、纵览人文风光时,也请将自己的文明形象展示在大江南北,呈现在世界面前。须知,看风景的人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我国已成为“旅游大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旅游人次达36.11亿;出境旅游人次首次突破1亿大关,达1.07亿人次。基数这么大,即使有很小比例的人有不文明行为,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文明体现在细节。尽管多数人能够与文明同行,但部分游客的行为的确与文明相悖。随地吐痰、大声喧哗;海滩上乱扔垃圾;驾车加塞乱鸣喇叭、高速路上占用应急车道;在文物上刻“到此一游”等。这样的行为,既让个人形象蒙羞,也会影响到外界对于中国游客整体素养的评价。
文明发轫于个体的自觉恪守。实现文明出行,离不开每一位出游者的自发参与、主动践行。人人严于律己、自觉摒弃出游陋习,文明旅游才能蔚然成风。
对于文明的践行,不能停留于倡导层面。国家旅游局依法制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公布游客不文明记录名单等举措,恰逢其时。“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对不文明行为敲响警钟、亮出红牌,可以发挥制度约束的力量,倒逼文明旅游风尚的培育。
对文明旅游的引导,有关方面需拿出更多新思路、新办法。去年国庆,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垃圾换门票”活动,西安部分景区开展“垃圾换水 唤回文明”活动,都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响应。由此可见,精细化、人性化的引导作用不容小视。
文明关乎个人素质,也关乎国家形象。文明出行,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希望国庆长假中,大家能恪守公德、讲究礼仪、有序出行、文明游览,让“煞风景”的不雅行为不再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
(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