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伊斯兰国”,伊朗动机何在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刘林智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5-09-12 02:07

伊核协议的签署,有利于伊朗改善外部环境。打击“伊斯兰国”,既可以维护伊朗自身利益,也有助于伊朗更好回归国际社会——

打击“伊斯兰国”,伊朗动机何在

前不久,伊朗与伊核问题6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与德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达成全面协议。伊核协议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要保证协议执行,伊朗不仅需要保持国内政局稳定,还必须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协作,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安全责任,在当前,打击“伊斯兰国”恰好成为实现此一目标的重要突破口。

“伊斯兰国”威胁大

打击效果不如意

近年来,中东地区动荡不止,始于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席卷西亚北非多国。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国政权更迭,叙利亚陷入长期内战;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强势崛起,在伊拉克、叙利亚攻城略地,以中东为跳板向全球扩散。对长期遭到西方制裁、饱受国际社会孤立的伊朗来说,这种剧烈动荡既是巨大挑战,也蕴涵着战略破局的难得机遇。

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但其主要活动范围迄今却仍局限于叙、伊两国之内,对伊朗国土难以形成直接威胁,伊朗似乎并无必要去费力打击“伊斯兰国”,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伊朗与伊拉克、叙利亚现政权同属伊斯兰教什叶派,关系十分紧密,而“伊斯兰国”武装则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原教旨主义色彩,“伊斯兰国”与叙、伊两国政府的冲突,实质上也是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教派在中东的博弈和竞争。一旦叙、伊两国特别是叙利亚被“伊斯兰国”控制,由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真主党控制区组成的什叶派“新月地带”将从地缘政治格局上被肢解,伊朗苦心经营多年的中东什叶派同盟不仅面临着土崩瓦解的危险,“伊斯兰国”武装甚至有可能乘胜向伊朗国内渗透,届时伊朗本就不佳的区域生存环境势必会雪上加霜。

正因如此,在伊朗看来,保卫叙利亚、伊拉克两国现政权即等于捍卫伊朗的国家安全,便冲上了打击“伊斯兰国”的第一线。其不仅不间断地向叙利亚、伊拉克政府军和亲政府什叶派民兵提供大量资金、武器装备和其他军事物资等援助,还直接派出战斗人员和军事顾问奔赴叙、伊战场,与“伊斯兰国”武装直接交锋,其中包括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最为精锐的“圣城军”部队。据外媒报道,伊朗还多次派出空军对叙、伊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实施空袭,摧毁了一批“伊斯兰国”武装据点和军事设施,伊朗空军对“伊斯兰国”武装的轰炸客观上对美军主导的多国部队空袭行动起到了一定辅助作用。

然而,虽然伊朗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打击“伊斯兰国”,但其作战效果却并不理想: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与政府军持续鏖战,虽然丢掉了一些原先占领的城市村镇和战略要地,却并未显出明显颓势;叙利亚国内的“伊斯兰国”势力更加猖狂,在与叙政府军和亲西方反对派武装的作战中屡屡取胜,攻占的地盘不断扩大,至2015年5月底已占领了叙利亚约一半的国土。而在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中,伊朗也不时损兵折将。2014月12月,作为军事顾问被派至伊拉克参与打击“伊斯兰国”行动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准将哈米德·塔卡维,在巴格达以北的什叶派圣城萨马拉遭遇狙击手袭击身亡,成为两伊战争后在境外阵亡军衔最高的伊朗军官;2015年1月,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另一名将军穆罕默德·阿里·阿拉达迪则在叙利亚境内执行打击“伊斯兰国”任务的过程中,遭以色列军队袭击身亡。

总体而言,伊朗打击“伊斯兰国”效果不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伊朗长期遭受西方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部队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二是伊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对手较多,致使其在开展境外军事行动时顾虑重重,在打击“伊斯兰国”时还要尽量保持“低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行动效率;三是伊朗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一直不睦,不愿参加美国主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同盟,难以与美国及其盟友共享情报,展开协同作战,这也极大限制了其作战效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