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长城下,夜黑如墨,前敌总指挥赵登禹亲自挥刀上阵砍杀日寇,两口大刀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战斗中又负轻伤,犹自奋勇搏杀。
平型关,乔沟里,晨曦初露,八路军685团“猛子”连长曾贤生手抡寒刀,猛虎般冲下公路砍杀10多个鬼子,身负重伤后拉响仅剩的一颗手榴弹,与敌寇同归于尽。
毋庸赘言,在血泪写成的抗战史中,中国军人举起大刀砍向鬼子的形象已固化为人们心目中抗日英雄的经典象征,大刀也成为中华民族无畏拼搏的精神图腾。
诡谲的是,“刀”,恰恰也正是抗战中我们的敌手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精神象征——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服从而不驯……”在国与国的对抗中,在刀与刀的比拼下,只有刀法精湛、气胜一筹,才能让正义之刀斩断野心之刃,才能令敌寇心生敬畏、知难而退。
拿破仑曾言:“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于实际力量的对比。”比对这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与晚清八旗兵提笼架鸟、醉享太平的精神状态,比对“钢少气多”的志愿军将士成为强敌挥之不去的梦魇与清末重臣李鸿章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谈判桌前的苦苦哀求,可以清晰地得出一个结论:一支军队如果平时文恬武嬉、不思打仗,战时就会丧权辱国、遗恨千古;一支军队如果平时缺乏虎狼之气,战时就会成为虎狼之食。
气为兵神,勇为兵本。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血性勇气的较量。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有“代差”、血性上有“落差”。如若没有横刀立马的豪气、敢打必胜的底气、舍我其谁的勇气,未战先怯,岂能一战!
习主席反复告诫全军将士,军人要有血性,核心是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血性需要唤醒,血性务必传承。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肩负着能打胜仗的重任。培养血性,就要汲取先辈的英雄豪气,传承红色基因、铸就铮铮铁骨,争做脑子里永远有任务、眼睛里永远有敌人、肩膀上永远有责任、胸膛里永远有激情的热血军人,衔枚疾驰、厉兵秣马,不断在艰苦环境里磨砺,在复杂条件下锻造,在实战氛围中锤炼,确保宝刀出鞘、气势如虹,刀锋所指、所向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