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现象可怕,但最可怕的是腐败获得文化支撑,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即腐败文化。物质力量要靠物质力量来摧毁,精神力量要靠精神力量来抵御。腐败文化的“克星”是廉政文化。反腐,如果没有廉政文化的支撑,制度和惩治都会打折扣。
习主席曾经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既有代代相传的廉诗、廉文、廉戏,像“淡如秋菊无妨瘦,清似莲花不染尘”“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等;也有值得效法的廉语、廉制、廉官,像“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等。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学者余秋雨说:“文化是一种养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的跨越,离不开廉政文化的力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廉政文化像阳光、清风、警钟一样,给思想以启迪,给心灵以温润,给灵魂以警示,逐渐使清廉、公正、自律等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先进文化可以养廉”,这是廉政模范范匡夫的经验之谈。他在介绍自己如何保持廉洁作风时,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了那么多的好书,我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会全然不同。这些年我之所以能够在种种考验面前没有‘失足’,除了党性观念、法纪观念等起作用外,文化防线或者叫文化屏障对我具有一种特殊的保护作用。”
腐败现象,从文化层面上分析,是一种文化营养不良综合征。正是文化生活的粗鄙和文化内涵的缺乏,导致一些人精神生活平庸空虚。不可否认,社会上确实存在着腐败现象产生的文化土壤。比如,“笑贫不笑贪”的羡腐心理、“朝里有人好做官”的裙带思想、“马无夜草不肥”的发财念头、“天下乌鸦一般黑”的从众迷思等。铲除这些腐败心理和腐败文化,离不开打虎拍蝇的雷霆手段,离不开循循善诱的思想引导,也离不开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如果说严刑峻法治出来的“廉”是他律,那么文化养出来的“廉”则是一种自律,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天地正气。
腐败是战斗力的“第一杀手”。一位学者曾对近百年中国旧军队的衰败规律作过统计分析,结论是“从组建到丧失战斗力大抵30年左右”。衰败的一个共同原因是腐败。湘军、淮军、北洋海军和袁世凯小站练兵创办的“新军”,无不如此。惟有人民军队改写了这一定律,用红色基因打造文化软实力,用崇廉拒贪的良好风气,带出了堂堂正气、融融暖气、虎虎生气。
一条短信一片心、一幅漫画一个理、一台晚会一堂课……传播廉政文化,需要营造“人人受教育、处处受熏陶、事事受警示、时时受鞭策”的氛围。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如果能够打造出既具有兵味又具有廉味、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心灵的廉政文化建设品牌,岂不是“无言之教胜于教”吗?
(《解放军报》2015年6月17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