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卫未来的中国?!”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魏联军责任编辑:康哲
2015-06-11 10:17

家国情怀的培塑——

请给孩子一次“长大”的机会

1940年4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十团进入北京密云西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和丈夫任宗武商量:“抗日咱全家都得上,别人家出钱,咱把儿子都叫回来打鬼子吧。”丈夫二话没说,揣块糠饼子连夜出去找儿子,随后带5个孩子走上抗日前线,最后父子6人全部战死沙场。

“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习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特意提到邓玉芬老妈妈一家满门忠烈的壮举。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感喟:“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然而,为了家国忠义,无数个母亲把最亲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

今年1月21日,习主席视察第14集团军时,提到一位叫王建川的烈士在战场上写给母亲的诗,称赞他“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

1984年1月,西南边境战事正紧。云南省砚山县者腊乡19岁的王建川参军前,亲朋好友不无顾虑:“你一当兵说不定就得上战场。” 王建川很执拗:“如果有机会上战场,我一定要冲在最前面。” 3个月后,他在西南边境一次战斗中光荣牺牲。

“当巡逻的脚步送走除夕,妈妈送你这本日记……战士的决心早已融进枪膛里,为了中国不惜血染战旗!”烈士母亲2010年去世前,这本带血的日记和泣血的诗句,是老妈妈夜夜念儿的泪珠、日日思亲的白发。老人家生前多次说:“以后要是有机会,还希望把老王家的年轻人送去当兵。”

和平年代的“中国妈妈”同儿女们一样幸运,不用担心经历这些生不如死的苦痛。然而,她们和儿女们一样,也面临着另一种“成长的烦恼”。在“中国式家庭”“中国式教育”中,“父母之命”还在左右着下一代。他们既认同部队是大学校的现实,又承袭“好男不当兵”的老话;既想让孩子百炼成钢,又怕吃苦受伤。

一位人武部领导说,一些父母在孩子入伍前,提出往有熟人的部队和大城市去,一旦不是理想去向,宁愿放弃入伍机会。

“入伍不是入股,参军不是投资,怎么还能挑方向呢?”有位抗战老战士感慨地说:“我们那时候参军只挑一个方向,那就是——战场!”

5月19日,13年未踏上故土的韩国著名歌星刘承俊,在香港面对韩国Africa电视台的直播镜头,泪流满面地跪倒在地,诚恳地向国民谢罪。2002年,他演艺事业巅峰之际,父母为让儿子躲避服役,授意他申请加入了美国国籍,此后韩国政府下达封杀令:不允许他再踏进韩国土地。节目中刘承俊懊悔万千,说时光如回流到当年,一定会去服兵役。其父母也追悔莫及。

对于刘承俊弯下的双膝,韩国民众铁石心肠,丝毫不买账,继续恶语相向:“我们绝不宽恕他,因为他是韩国人的耻辱!”

养儿防老,也得报国。“中国妈妈”们的舐犊情深可以理解,但若光盯家门,不盯国门,则是错位和误导。对此,很多军属体会深刻:鼓励支持孩子从军报国,不仅是给国防建设助力,也给他一个“长大”的机会。

太平盛世的呼唤——

我们的心头要矗立一座“烽火台”

有文字记载的人类5000年文明史,弥漫着绵延不绝的烽火硝烟。数千年来,有“军人性格”的民族总是头顶胜利者的桂冠。

瑞士成为永久性中立国180多年,奇迹般地躲过两次世界大战浩劫,常驻军队只有3500人,但战时却可动员35万军人参战,瑞士人说:“我们踏出左脚是公民,迈出右脚就是军人”。

新中国是在20世纪的血火硝烟中诞生的,那时,六亿人民六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这样的“血统”,造就的宁死不屈的精神筋骨和力量图腾,是多少GDP也无法比拟的。

血火营盘已成繁华街市,血海战场早变沃野平川。我国30多年没有打过仗,这是民族之福,华夏之幸,却潜藏着安邦之忧:

一个唱歌的跳楼十多年了,多少人念念不忘;而一个烈士陵园却沦为养鸡场,人们找不到一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有的部队营区进出口被市场堵得越来越窄,而地方景观大道却越来越宽;花样美男、小鲜肉备受追捧,最可爱的人却成了“傻大兵”……

有位革命老区的老红军问一位学生,能讲出几个英雄的战斗故事,他摇摇头:“一个都讲不出来”。老红军尴尬一笑:“我们当初不要命地打仗,就为了让你们过上好日子,忘就忘了吧。”

可是,我们能忘得了吗?

我们怎能忘了,那个全家6口人为国捐躯、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的开国领袖;我们怎能忘了,那个13岁就背着6岁弟弟长征,全家5口人被无情的草地吞没的四川通江县普通农妇邓秀英;我们怎能忘了,那个12岁时给八路军送情报,13岁时端起“汉阳造”,16岁时在战场上入了党,今年90岁高龄的抗战老人张书琴……

中国是泱泱大国,大国得有大国防,大国民要有大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

有个驻军大市为部队训练用地、干部转业安置、战士优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有些人认为这有失社会公平原则。当地领导在大会上拍案而起:“对这个特殊群体给予特殊优待,是社会公平原则更高、更深层次的体现。如果谁想不通,就请你到无人岛上站站岗,到漠河哨卡放放哨,到唐古拉山扛扛枪!”

时下,湖南卫视推出大型军事类题材明星真人秀节目《真正男子汉》,“配合演出”的济南军区某机步旅班长王金武等几位战士集体走红,盖过了参演的张丰毅、王宝强等6位影视明星,王金武被亿万网友盛赞为“中国好战士”,成为今年最煽情的征兵广告和无数青年的成长偶像和价值坐标。

青年一代都是我们的好后代,都有爱国主义潜质,就看你怎么来激发他。前不久,某县人武部在高校组织征兵宣传时,恰逢学校歌咏比赛。人武部的同志教唱一个班级排练《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和《游击队之歌》,比赛那天,这两首战歌把礼堂内唱得热血沸腾。一个学生说:“‘鬼子’都投降几十年了,今天听来,依旧让人同仇敌忾。”还有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70多年前的烽火台!”

脚下是一寸领土,心中是广袤江山。当歌声飘过,我们应当扪心自问:我们心中真正高筑起居安思危的“烽火台”了吗?

军人样子的感召——

头顶军徽就是征兵“形象代言人”

抗战胜利之后,国民党部队为补充兵员,征兵很多是靠“抓壮丁”,富家官宦子弟花钱贿赂逃避兵役,贫苦人家的孩子被抓去上战场。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军的征兵是“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一同上战场。”那时的老百姓没有读过《共产党宣言》,也没多少人知道解放军的旗帜、宗旨是什么,他们就是从路过村头的队伍、露宿家门口的子弟兵身上,看出这支队伍是可以指望的。

当年我军攻打郏县需要3天口粮,乡亲们割掉青苗杀掉牲口,此役后郏县三年不见牛羊。淮海战役中,为给部队筑工事、搭掩体,老百姓锯掉树木、卸下门板、扒掉房子,老人拿出棺材,一些村庄村无树木、十室九空。

部队和兵役机关的好风气、好形象,是最有说服力、感染力的征兵“动员令”,每个军人都是一张“流动的征兵海报”。2011年底,济南军区一位首长与某红军师新战士共进晚餐时,首长问他为啥来当兵?18岁的汶川籍新战士薛芝武从衣服内兜里掏出一个带有“铁军”字样的臂章:“当年抗震救灾部队走的时候,我向一名解放军叔叔要了这件纪念品!”首长仔细端详着这个带着体温的臂章,带头为这位寻根报恩的新战友鼓掌。

你怎么样,军队便怎么样;你的样子连着军队形象。在群众眼里,军人的“人”字常常是被省略掉的,他们会通过打交道的军人、身旁走过的官兵、对面驶来的军车去为部队“打分”。有时,我们的“样子”可能会影响甚至决定一个青年对部队的抉择。

新时期人民军队的样子就像军歌中唱的那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中国的热血青年,让我们迎着伟大军队的战歌,奔向军营、奔向战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