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与伊朗的中东“新冷战”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田文林责任编辑:刘航
2015-06-09 22:17

2015年3月沙特空袭胡塞武装,意味着也门危机已由内部冲突升格为地区冲突。这场危机实际是沙特与伊朗无处不在的“新冷战”的最新标本。

沙特与伊朗“双雄并起”

一方面,伊朗地区崛起态势日趋明显。伊朗石油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且具备相当工业能力,综合实力在中东位列前茅。这些年来,尽管美国长期对伊朗孤立、制裁,但伊朗逆势崛起态势十分明显。

一是地缘环境不断改善。美国2001年打垮塔利班政权,以及2003年推翻萨达姆政权,客观上帮助伊朗除掉了两大地区对手。这两国反而成为伊朗的潜在盟友和“缓冲地带”,并在中东形成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的“什叶派新月地带”,这种局面是当年霍梅尼“输出革命”都未能实现的长久梦想。

二是中东剧变增强伊朗“被崛起”趋势。2011年中东剧变促使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政权更替,政治经济元气大伤。相较而言,伊朗政体稳固,日益成为中东地区的支配性国家。

三是美战略收缩为伊朗提供更大腾挪空间。近年美国在中东战略收缩态势明显,其遏制伊朗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弱,由此为伊朗“填补空白”、扩大影响提供更大空间。尤其2014年6月“伊斯兰国”兴起后,反恐成为地区焦点,伊朗因核问题面临的压力相应减轻。尤其在美国及其地区盟友不愿派出地面部队情况下,伊朗在地区反恐中的分量日渐吃重。对中东十国精英层民调显示,绝大多数认为,今后5~l0年伊朗是该地区最具影响力地区大国。

另一方面,沙特俨然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新代言人”。沙特是阿拉伯世界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其综合国力主要依靠三大支柱:一是石油出口,沙特是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石油日产量近千万桶,有能力左右国际油价,2014年后半年以来,沙特主动发起“油价战”,导致油价暴跌,凸显沙特在国际战略博弈中的分量;二是“宗教立国”,早在建国前,沙特王室就与瓦哈比教派结成联盟,沙特国王一直以“两大圣寺监护者”自居,将伊斯兰教视为对外扩大影响的最大软实力;三是沙美关系,早在二战末期,沙美就确立了“石油换安全”的战略盟友关系,近些年,双方因战略方向相悖,经济互需下降,以及美中东战略收缩迫使沙特另寻“靠山”,双方关系日趋疏远,但战略互需仍是主导面。

有这三大支柱支撑,沙特一直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尤其2011年中东剧变后,诸多阿拉伯国家政权倒台,无暇顾及地区事务,相较而言,沙特成功躲过“政权更替潮”,经济稳定发展,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新的“领头羊”。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沙特外交政策越来越咄咄逼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