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何来——探寻杜富国舍身忘死的力量源泉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钱晓虎 姚劲杰 周贤军责任编辑:杨帆
2019-05-21 02:39

“你退后,让我来!”生死关头,90后英雄战士杜富国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

英雄精神,不只是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是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危难时刻,杜富国为什么能喊出“让我来”?他的无畏、他的勇气,从何而来?

在采访杜富国先进事迹的过程中,记者走进英雄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营区、雷场,走近杜富国的亲朋好友,追寻杜富国的成长足迹。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勇气何来

——探寻杜富国舍身忘死的力量源泉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通讯员 姚劲杰 周贤军

“你退后,让我来!”生死关头,90后英雄战士杜富国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危险留给自己。

英雄精神,不只是刹那间的生死抉择,更是经年累月的执着坚守。危难时刻,杜富国为什么能喊出“让我来”?他的无畏、他的勇气,从何而来?

在采访杜富国先进事迹的过程中,记者走进英雄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营区、雷场,走近杜富国的亲朋好友,追寻杜富国的成长足迹。

“娃娃能为国家做事,全家都光荣”

“吃得亏,打得堆”,是黔北人教育孩子的俗语,意思是“做人要大气,要懂得奉献”。从小,杜富国的父亲杜俊就经常对孩子们讲这句话。

在父母的教育下,杜富国从小就格外懂事,喜欢帮助别人。父母在外务工时,他背着弟弟妹妹放牛、砍柴、干农活,挑起家庭重担;村里人家办红白喜事,他总是去帮忙端茶、摆放桌凳、收拾碗筷。长大后,杜富国学会了车辆维修技术。一次看到邻居家的铲车“趴窝”了,他主动帮忙,从下午5点干到次日凌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家风、家乡的影响如空气一样伴随着杜富国的成长,注入灵魂、化入血液、融入言行,无声地哺育着他,让他的人生绽放光彩。

杜富国出生在革命老区遵义,从小听着革命故事长大。杜俊是名党员,十分注重向儿女们灌输质朴的家国情怀。他给4个儿女分别起名为富国、富佳(家)、富民、富强,希望他们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杜俊还身体力行,为村里铺路、捐助,为邻里乡亲做好事,从无二话。后来,他把老大杜富国、幼子杜富强送到部队,“娃娃能为国家做事,全家都光荣”。

2015年的一天,杜俊接到杜富国打来的电话:“爸,我打算申请到一线扫雷。”杜俊听后非常担心,但想想送儿当兵,就是把他交给了部队。他选择了支持儿子,只是一再嘱咐要多加小心。

杜富国负伤后,杜俊千里迢迢赶到医院。得知儿子的伤情,杜俊十分难受。在ICU门口等待的几天里,他常常蹲在医院走廊的角落,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一句话也不愿多说。

南部战区陆军领导慰问杜富国的亲属时,杜俊强忍悲痛说:“当兵难免流血牺牲,富国为国家和军队作贡献,是在尽自己的职责。”他的一番话,让在场的人深受触动:“这样深明大义,不愧是英雄的父亲!”

“想想英雄烈士,还有什么想不开”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他接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当年是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小时候,杜富国经常听爷爷和老师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曾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失散的红军战士。

入伍后,部队红色传统的熏陶和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杜富国。自组建以来,扫雷排爆大队坚持用红色传统建连育人,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精神融入官兵血脉。

每年清明,大队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在这里的960位烈士,人人都有一段英雄传奇。看到刻在韩跃奎烈士墓碑上的生平事迹,杜富国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尖刀班班长,在战斗中以身滚雷,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追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的排雷行动、同样的青春芳华、同样的边防一线,让杜富国深受触动:“想想英雄烈士,还有什么想不开!”

《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小草》……在当年战斗的高地上,有一片“文化经典歌曲”石林。杜富国看到自己儿时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刻在一块块石头上。

与这些歌曲紧密相连的英雄照片,则贴在一旁的纪念馆中。肠子流出体外依然冲上主峰的张大权,眼球被炸掉仍坚持战斗的史光柱,带领14勇士同十倍之敌浴血奋战的李海欣,“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王建川,无不让杜富国和战友热血沸腾。

英烈的红色基因植入这片热土,也传递给新的传人。在雷场“死亡地带”,杜富国总是自告奋勇、挺身而出,用一次次“让我来”诠释“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豪迈;危急关头,他冲锋在前、舍己为人,用“惊天一挡”的壮举书写新时代红色传人的荣光。他的这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正是红色基因得以传承、红色血脉得以赓续的密码。

“当初为什么要参军入伍,后悔过吗?”记者问。杜富国答:“当兵就要上战场。和平年代能参加扫雷行动是我的光荣,我从不后悔!”

“这里的山山水水,永远记得你”

英雄,不会独行。杜富国扫雷受伤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他的伤情让很多人牵挂不已。

麻栗坡县猛硐乡6名群众代表颠簸7个小时,赶到医院看望杜富国;病房外面的走廊上,经常摆放着一些年轻人结伴前来看望他时留下的鲜花;香港爱心人士郑先生联系杜富国的父亲,愿出资为杜富国安装智能义眼。

让人感动的是,今年63岁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乔文娟,得知杜富国失去双手双眼后,决定给杜富国捐献移植一只眼睛。她说:“我一定要为杜富国做点什么。我年纪大了,帮不上什么忙,但我的眼不花。他才27岁,将来还能为部队做事。”

温暖,围绕在英雄周围;景仰,汇聚在英雄身边。多家媒体联合推出“为扫雷英雄杜富国写诗”网络同题诗会,组织“我为扫雷英雄画漫画”创作活动。著名军旅词作家专门创作歌曲《让我来》,网友广泛传唱。

杜富国一声“让我来”,被云南、贵州省委省政府评价为“使命不落旁人的担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作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和亿万群众的精神标杆!

今年3月16日,杜富国战斗过的麻栗坡县,召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总攻大会,号召党员干部像杜富国一样践行“让我来”精神,进村入户、上山下田,敢啃硬骨头、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决实现所有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如今,杜富国用汗水和鲜血浸染的口岸通道上,满载货物的卡车川流不息;杜富国用脚步丈量过的雷场里,乡亲们种的玉米草果开始收获。猛硐乡在杜富国负伤的雷场,规划开垦“富国茶园”,乡长盘院华含泪请记者转告杜富国:“富国,你是我们最大的牵挂,这里的山山水水,永远记得你!”

全社会对英雄的尊崇关爱,就是杜富国舍身忘死、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