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带队研制出我们自己的陆军"长剑"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钱晓虎 武元晋  陈海强责任编辑:王俊
2018-06-23 01:34

尘土飞扬的大漠,某型武器实弹效能检验蓄势待发。

恶劣天气骤然而至,发射阵地和落弹区的风速都超出了该型武器的设计范围。关键时刻,凭借对该型武器性能和试验场地的充分了解,陆军某炮兵防空兵研究所研究员韩珺礼坚定建议:试验按计划进行。

嗖、嗖、嗖……一枚枚火箭弹呼啸而出,像一条条火龙,划破天际,直扑目标区域。“中了!中了!”当落弹区观测点传来首发命中、首群覆盖的报告时,现场观战的专家领导、部队官兵激动地呐喊起来。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韩珺礼近影。陈海强 摄

为了锻铸陆军“长剑”

——记陆军某炮兵防空兵研究所研究员韩珺礼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武元晋 通讯员 陈海强

尘土飞扬的大漠,某型武器实弹效能检验蓄势待发。

恶劣天气骤然而至,发射阵地和落弹区的风速都超出了该型武器的设计范围。关键时刻,凭借对该型武器性能和试验场地的充分了解,陆军某炮兵防空兵研究所研究员韩珺礼坚定建议:试验按计划进行。

嗖、嗖、嗖……一枚枚火箭弹呼啸而出,像一条条火龙,划破天际,直扑目标区域。“中了!中了!”当落弹区观测点传来首发命中、首群覆盖的报告时,现场观战的专家领导、部队官兵激动地呐喊起来。

那一刻,韩珺礼心潮澎湃。该型武器研制凝结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一度在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陆军“长剑”,“我们自己搞出来了,而且比他们的还好!”

多年以后,当记者在陆军某炮兵防空兵研究所见到已成为我军野战火箭领域领军人物和陆军装备知名专家的韩珺礼时,他依旧对十多年前的这一幕记忆犹新。

“每一步前进都荆棘丛生。”这是韩珺礼对自己长期从事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研究的总结,也是他多年来不断奋进的真实写照。

在韩珺礼的积极推动下,我军首个专门研究射击精度问题的弹道专项组成立。一些经验丰富的装备科研专家对弹道专项组心存质疑,项目进展不顺利,但韩珺礼一再坚持,屡挫屡试,潜心探索精度分析技术,最终改变了传统炮兵只求密集度而精确射击依赖前观修正的射击方式。

该武器系统第一次试飞,意外出现故障。韩珺礼白天只身一人到故障现场调查,晚上进行仿真分析,经过近1个月的挑灯夜战,终于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一举解决了火箭武器系统的致命难题。

在韩珺礼的带领和不懈努力下,武器作战效能获得极大提高,总体性能处于世界同类装备领先水平的某新型武器系统诞生了。2007年,该武器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韩珺礼对马克思这句名言深有感受。

当年,某新型智能化灵巧弹药是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的高效弹药,在我军尚处空白。韩珺礼将目光瞄准了这一领域,刚开始,他带领团队实验了几个月都没什么进展,但他和团队成员咬牙坚持。

针对课题关键技术难题,他和团队通过多次试验,获取大量数据,优化试验方案,为我军首个智能化灵巧弹药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2个月时间里,他编写了5万多条程序,建立起仿真模型,实施方案逐步成型。

科学顶峰的风景虽然壮丽,但攀登的道路却充满崎岖。那一年,某型弹药进行攻击真实坦克目标试验。落弹区里,几辆坦克被新型弹药击毁后燃起大火,韩珺礼和同事们迅速爬上去采集数据。在一辆燃烧的坦克上,他的作训鞋底被烤软了,发出刺鼻的焦糊味。起火的坦克存在爆炸危险,为收集第一手资料,韩珺礼坚持完成数据采集工作后才离开现场。

韩珺礼从事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研究2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