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很多人都曾幻想过,假如自己有一件“隐身衣”,会是怎么样?
顾名思义,“隐身衣”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在你身边,可你却发现不了”。
从《西游记》到《哈利·波特》,从文学作品到科幻大片,关于“隐身术”“隐身衣”“隐身人”的故事层出不穷,在打开人们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在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
战争是最富有创新的领域。自从有了战争,人们就懂得并探索用各种方式来隐蔽自身,以便有效实施各种军事行动。
现代战争,掌握制空权至关重要,而高性能战机是关键。李天院士敏锐地意识到隐身技术对提高飞机生存力、战斗力的重要性。为了我国隐身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他点燃了智慧的“火花”,用执著的追求和奋斗照亮了战机腾飞的航程。
请关注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首席专家李天——
他为战机披上“隐身衣”
■解放军报记者 张天南 通讯员 杨元超

乌云低回,高树悲风。2018年4月15日上午,沈阳回龙岗公墓,挽联挂满了灵堂,同事、市民、航空迷们来送别一位老者——李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首席专家。
李天是我国著名飞机气动力专家、战机隐身专业领域的开创者、气动隐身一体化设计的奠基人、歼-8系列飞机和歼-11飞机气动力专业总师。
很多人认识李天,是从隐身战机开始的。但鲜有人知道,作为航空设计领域的大国巨匠,他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辞世前,他依然心念奋斗一生的事业。
追寻其人其事,记者发现这位传奇总师没有高谈阔论,温文尔雅、沉稳平和的外表下,是一颗滚烫的心,苦心孤诣、执着于斯,虽百折其犹未悔。
“大家能进去,我也一样,试验最重要”
从李天办公室的窗户向外望去,碧空无垠,白云朵朵。
办公桌案头上,资料和笔记本摆放整齐,他仿佛并未走,只是短暂离开,去一趟研制现场、参加了一场学术会议。
李天与航空,有着不解之缘。1963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那时,他所学的专业有很多选择,可以从事航天、航海、水利……而他毅然选择了挚爱的航空事业。这一年,25岁的他来到航空工业集团某研究所工作。
该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赵霞是李天的学生。在她印象里,深入试验和设计现场是导师多年的工作习惯,“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随手记录”。
空气动力学在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军用飞机的更新换代离不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与进步。赵霞依然记得,在一项课题研究试验遇到难题时,为选择正确合理的气动布局方案,李天和参试人员一起在现场分析试验结果,自己动手绘制草图,甚至亲自到风洞内进行安装。
风洞里的气温特别高,就像一个桑拿房,同事们劝李天在外面指导。“大家能进去,我也一样,试验最重要。”视事业如生命的李天,硬是和年轻人一起走进风洞试验。
从“七五”规划开始,李天连续多年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他的字典里没有‘畏难’二字。”与李天一起工作多年的该研究所所长刘志敏,对他是这样的评价。
——在某型号飞机气动外形的设计工作中,李天带领团队探索出“从风洞数据修正到飞行数值的相关性方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某型飞机改型设计后,由于外挂武器增加,飞机重量、重心发生变化,影响起降性能。李天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经过分析对比、试飞验证,有效改善了起降性能。
——某型飞机在使用时出现问题,以李天为组长的攻关组马上成立,并进行艰苦攻关。最终,他们提出了最优的解决方案,后经试飞验证,飞机性能达到设计指标。
……
一条条超前的思路方案、一个个创新的设计方法、一项项攻克的技术难题,李天和团队用实际行动一步一步拉近了我国军机设计研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