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余件国防专利30多年来集中解密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邹维荣 徐雯责任编辑:王俊
2017-04-05 15:06

一些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

美国:军民一体化

美国的“军民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军方、军工部门和军工企业的调整改革,以及军政部门和企业间的合作,开启军、民用技术和资源双向转移的大门,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冷战期间,为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推行“先军后民、以军带民”的政策以及“军民分离”的国防采办制度,民用与军工分别形成了两个几乎完全分离的市场。20世纪80年代,军民分离的弊端渐渐显露。冷战结束后,为了能在国防投入减少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军事优势和国防工业的活力,美国提出国防采办扩大利用先进民用技术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1990年起,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授权法》等重要法案和政策,鼓励采办民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明确提出逐步建立一个“无缝”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美国著名防务学家Gansler估计,实行“军民一体化”为美国国防部每年节省几百亿美元,相当于国防部采办费总额的20%以上。截至2001年,美国原本军民分离的工业基础实现基本融合。

日本:以民掩军

日本的“以民掩军”是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由于军力发展受到种种限制,所以依靠民间企业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做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一直没有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但其民间企业在国防研究开发能力、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势。近几年来,日本为了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地位,不断加大国防科研投入,大力发展本国的民间军事工业,通过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与政军民相结合的决策运行机制、扩大民品生产和发展两用技术、对可生产军品的民间企业优惠扶持等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倾斜,大大促进了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迅速发展。

为避免在国内引起政治问题,日本国防部门虽然大量投资,但是在技术方面起领导作用的则是民用部门。此外,为保持民用企业的竞争力和军工生产潜力,日本有时还将某些军事技术无偿转让给民用企业使用。

俄罗斯:先军后民

俄罗斯的“先军后民”实际是一种既想避免军民分离弊端、又不想放弃独立军工体系的折中做法,是在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国家战略和各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下形成的。

冷战时期,前苏联把军事工业放在优先地位,其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基本处于“两张皮”状态:一方面,巨大的国防投入和相对独立的国防工业,赋予前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其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另一方面,由于国防工业处于封闭状态,先进军用技术不能有效转为民用,国防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国防预算急剧下降。因此,俄政府把军工转产作为维持国防工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军转民”解决军事工业经费不足等问题。尽管因资金缺乏、管理不善、各部门意见分歧等问题,使俄罗斯的“军转民”工作遇到重重阻力,但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军转民”工作进行调整,开始强调发展和采用军民两用技术,使俄罗斯逐渐建立起军民融合的工业体系。

以色列:以军带民

以色列的“以军带民”是把军事工业作为本国工业与经济发展的先导,扩大军工技术成果的利用,并将部分军工企业转为民间经营,同时鼓励其他企业利用国防投资来开发生产民品。

以色列建国至今周边环境一直很紧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决定了以色列在建设军民融合国家创新体系过程中对国防工业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以色列实行国防高科技为立国之本的战略方针,用先进的军工技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高比例的国防开支,再加上美国每年巨额的军援扶持,以色列“以军带民”发展模式的成效显著。目前,以色列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在一些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特别在综合集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中东地区更是占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其军事技术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冶金、电子、材料、制造工艺、信息、生物等多技术领域的民用产业,都在高技术国防工业的带动下,有了极大的发展。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