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骞》
凿枘新天西域行,开拓丝路世纪程;
羁留异国风雨困,联通亚太工商兴;
博望声威凭智勇,刚强铁骨含忠诚;
五湖四海传业绩,千秋万代扬英名。
诗歌中赞扬了张骞坚韧不拔,宽宏大量;大公无私,壮图为国;威不屈志,富难淫心的优良品格和忠贞气节,他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战胜各种困难,为国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一次,汉武帝派遣张骞以郎官身份联络大月氏国,共同抗击匈奴。张骞和随从们风餐露宿,战艰历险,经匈奴管控地区时,为匈奴所俘,羁押达十年之久。为了笼络软化张骞,匈奴给他配妻生子。但这没有动摇张骞为国建业的决心,旌节也一直随身带着。直到有一天,张骞与随从等人,趁匈奴不注意,迅速逃离,继续西行。背井离乡十三个春秋,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终于回到汉朝。据历史资料记载,张骞是中原政权派往西域诸国的第一人。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张骞以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因熟悉匈奴地理环境,“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对卫青击败匈奴起了重要作用,立下大功,封为博望侯。
第二次,汉武帝命张骞为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数以万计出使西域。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去得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大月氏、大夏、安息等西域诸国都派了使者同汉朝建立友好关系。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他战艰建业的功勋和忠心为国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杨靖宇》
创建武装壮志宏,歼灭倭寇勋功盛;
卓荦超伦挥大军,智勇过人盖群雄;
信仰由衷显本色,报国见行出自忠;
丹心照天金光闪,碧血洒地海宇清。
诗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威震雪原,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壮烈画面,表现了中华儿女同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真可谓大气磅礴,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杨靖宇牺牲时年仅35岁,当日本侵略者剖开了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饿得变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连一粒粮食都没有!英雄喋血,捐身殉国,连残暴的侵略者也被震惊和折服了。当年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并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头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蒿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上面只是摘录中华民族历史上优秀官员中的三例,古往今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官员们流传下来的精神和品德,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精神动力。
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人民的功臣、官员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