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西藏,每个军事记者都该去至少一次的地方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杨帆责任编辑:袁帆
2019-02-22 16:16

【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

西藏,每个军事记者都该去至少一次的地方

■中国军网记者杨帆

春节前夕,大家都在满心期待回家过年的时候,我随着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新春走军营▪记者在战位”小分队去到了西藏某旅采访。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西藏,身边的朋友很多都有过骑行或者旅游到西藏的经历,也听过很多譬如“人的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藏”的鸡汤,这次因为工作的原因兜兜转转来到西藏,或许也是一种别样的缘分。

海拔3650米,空中飞行时间4小时15分,晚上7点30分左右,飞机降落在贡嘎机场。那时候的拉萨天还没黑,机场的人不多,几个出租车司机等在出口招揽着刚下飞机的客人。在西藏待了12天,除了冷,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并没有在我身上出现,想来西藏对我这个外来客还算很友好。

每次采访都是一次独特的经历,收获也各有不同,可能是一篇好稿,可能是一份情谊,也可能是从采访中得到的关于工作和人生的感悟。12天,时间说不上很长,但着实让我对驻藏官兵这一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的皮肤不好,他们的手会习惯性地长冻疮,他们无怨无悔对祖国忠诚但也时常会感到寂寞荒凉......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美,看到了真诚,更看到了坚守,这些他们教会我的,不论是对我的工作抑或是人生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训练靶场上,女兵在等待打靶。 王靖涵 摄

关于美

美是什么?是川端康成笔下凌晨四点还未眠的海棠花;是阳光下闪烁着晨光的玻璃杯;是远处袭来的一阵带着花香的微风,也是窗台稍作停留的一只从未见过的鸟……美从来就不是一种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去采访那群95后高原女兵的时候,我特意抹了防晒霜还涂了一层淡淡的粉底,想尽可能遮住来西藏后脸上冒出的那几个痘痘,让自己看起来精致一点。可是见到她们之后我有点措手不及甚至是后悔。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想象不出来那是一张张不到20岁的脸。光滑白皙、无瑕疵这些女生们奉为美的标准对她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求的。西藏海拔高,紫外线强,涂高倍防晒霜是一年四季都不可省掉的步骤,可即使这样还是没能让她们的皮肤好一点;西藏的冬天气温低,常常伴有大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疼,时间长了高原红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可是,如果你要问我她们美吗?美啊!就像她们自己说的,脸嘛以后退伍了保养下就好了,可是这军人的气质不入伍要从哪里养呢?比起美,她们更喜欢用帅来形容自己,穿军装帅、敬军礼帅、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帅、知道自己是在保家卫国更帅!在花一般的年纪里,她们没有选择做一朵受呵护的娇艳玫瑰,而是走出温室,历经风霜长成为一株坚强的格桑,她们有着同龄女生的单纯,同时又多了一些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与担当。两年军旅,一切都是经历。

来西藏前,一位驻地记者站的老师就建议我,不要带着一种可怕的眼光去看待西藏,要去发现西藏的美,西藏官兵的美,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西藏而不是害怕。起初我并不能完全理解他的意思,直到我见到这群美丽的姑娘。

19岁的女兵刘滢璐告诉我她今年许下了一个愿望,希望能留下来成为一名士官在西藏多待几年。她知道留下来要付出的是什么,即便在日复一日的时间里,生活会平淡也会枯燥,但是对她来说这身军装所赋予的美丽和力量是其他一切都不能代替的,她也因那些一般人经历不到的柔软片刻而幸福着。

美的事物总能带给人感动,只是,有时需要有心人去发现和观赏罢了。就像这西藏的天空,它蓝得明媚而纯净,让人一眼就能爱上;驻守西藏的姑娘美好而坚韧,她需要你慢慢地品味去发现芬芳。

格桑花。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真诚

某个资深的记者曾写过这么一句话,“跑的新闻越多越会发现:最终致胜的不是多么酷炫的技巧,反倒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情商”。真正成为一名记者以前,我从没想过这个身份会被人嫌弃甚至抵触,可是在《财经》杂志实习之后就发现,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记者,被采访对象挂掉电话、拒之门外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是种常态。那种受挫和无助的感觉相当煎熬,最严重的时候它会让你产生是否适合从事这个行业的质疑。直到现在,每次要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进行采访的时候还是会心有戚戚,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确保自己对采访对象有尽可能多的了解才敢去云淡风轻的“聊天”。

“真相的寻获,永远是你与人问候的那一刻开始的。”这一直是我进行采访视若珍宝的名言,也一直指导着我这两年的新闻工作。

“姐姐,我们喜欢你,喜欢跟你聊天。”第二次找到刘滢璐“私聊”的时候,她给我带了一把她老家的葡萄干。那是第一次被采访对象直接“表白”,内心的喜悦直接就呈现在了脸上,就像她们的高原红一样。回想起刚见到她们的时候,我做的其实并不是很好,采访的味道比较浓,以至于气氛一度有些尴尬。后来当我没有带着任务去交流的时候,她们也就更愿意跟我“闲扯”了,我说羡慕她们从军的经历,她们说希望以后的人生能像我一样丰富多彩。

军营里的人好像都比较容易敞开心扉,他们真诚不伪装,这可能跟他们常年生活的环境有关。每天的训练很辛苦,生活很单一,很多事情不能告诉家人朋友,能有个人听听自己的心事大概也是件开心的事吧。

戴梦楠有一个大大的日记本,记载着她从当兵开始的点点滴滴,当她在我面前毫不设防地读着她那些小情绪的时候,我不止被她的才情打动,更感激她对我的这份信任。在那群女兵眼里,我可能更像个大姐姐,我把这当做一种肯定,至少说明我的采访一半已经成功了。

来到西藏,认识这群女兵,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真诚在采访中多么重要,同时也让我明白我正在进行一份什么样的事业。军事记者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标签,走进军人、了解军人、报道军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李斌强所在连队正准备考核。中国军网记者杨帆 摄

关于坚持

黝黑的脸庞,魁梧的身材,挺立的身躯……初见李斌强不是在训练场,而是在他的集体宿舍。虽然没有见到他训练时的模样,但是从眼神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子狠劲儿。这个被他曾经的指导员形容是“钢铁直男”的三期士官凭什么成为他们连队力荐的采访典型?

“当兵就得来西藏!”李斌强是江西人,来西藏是他入伍前就选定好的地方,他说只有最艰苦的地方才最能磨练出兵样。早期他在西藏昌都军分区服役,士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现在的单位。自打来到连队,李斌强便给自己定下了“凡事争第一”的奋斗目标,无论是日常工作训练,还是执行大项任务,他总是最精神抖擞的那个,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

靠着这股子血性,几年来,李斌强参加各项比武均荣誉加身,各类奖牌、奖章堆了满满一大箱子。虽然已衔至上士、年至三十,他依然是旅武装5公里、徒手3公里的纪录保持者,连队的其他战士提到李斌强没有不敬服的。

2017年9月,李斌强随连队参加陆军“百连万人”共同条令比武竞赛,在400米障碍课目比赛中,他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但他愣是咬牙坚持,不仅顺利完成了400米障碍课目,更是在之后的自救互救、战术、实弹射击等课目中取得全优战绩。

“我是个死脑筋,在我的认知里只要报名了比赛那就一定要拼到底,中途放弃?不可能的。”这个“死脑筋”的人最欣赏的人是《亮剑》里的李云龙,也最想成为像“战狼”那样的兵,敢打敢拼敢亮剑。他没有想过多么宏大的信念,但是既然来到了军营就应该有军人的样子,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来到这里的初衷。

现在的李斌强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常年的训练让他的身体留下了不少伤病,但“那都不是事儿”,三公里他照样能跑到12分,比武还是能拿名次,或许年龄让他奔跑的速度慢了下来,但他那颗爱军忠诚的心却从来没有停下过。他说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他必须要脱掉军装的那一刻。

像李斌强这样的兵旅里还有很多,“刚”得可爱更让人心疼。他们是一群在自己的圈子里认真生活的人,默默驻守在雪域高原,胸怀热火,手握坚冰,是他们告诉我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责任。

认识一个在军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小女生,去年她也曾到过西藏,回来后跟我聊了很多,有她见到的风景,看到的官兵,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敬佩。她说,在去之前,对西藏的所有认知都是在电视里和画册上,雄伟的雪山,成片的油菜花,河边饮水的牦牛,天边翱翔的雄鹰和奔跑的藏羚羊。当她到达可可西里海拔6000多米的玉珠峰脚下的时候,一切并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尤其是到试验阵地上,看着一个个嘴唇发紫,在寒风中搓着手的官兵,那时的她终于明白,风景只是属于游客的,在这群身披戎装的“钢铁卫士”面前,“担当”和“奉献”才是这片净土的代名词。

只有亲自感受过军人的辛苦,才会真正明白他们的不易。

前几天我的朋友圈被一段话刷屏了,“为什么喜欢干宣传搞新闻,很大原因就是觉得荣幸,能为这些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友们、同志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西藏回来我就在想,如果我没有从事军事新闻这个工作,没有看到雪域高原的这群官兵,为了追求那一份安宁,探访那一份神秘我可能也会来到西藏,目之所及都是蓝天白云,牦牛雪山,跟一个普通的游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很庆幸我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它让我看到了那群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不该忽视的人群,让我知道原来还有人自愿在选择这样的人生,“牺牲奉献”真的每天都在发生。

佩索阿说,除掉睡眠,人的一辈子只有一万多天。人与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万多次。我希望在我有限的生命里,能继续在军事记者这条路上勇往直前,见不同的官兵,写不同的故事,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而热烈地活着。

如果说这次去西藏还有什么遗憾的,那就是没有看到一场覆盖布达拉宫的大雪,听那里的战士说西藏下雪的时候如仙境一般,但是没有关系,一定还有下次,下下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