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军旅诗歌,它正是新时期军旅文学最初的滥觞,而军旅诗潮汹涌奔腾的动力,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诗人超越惯常的军旅诗歌思考视野和思维定势,进入到社会的、政治的、文化层面的反思和批判,将军人的职责与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加以重新审视和观照,勇敢地拨响时代琴弦的最强音,如李瑛的《一月的哀思》、如叶文福的《将军,不能这样做》、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他们热烈地呼应了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军旅诗赢得了新时期最初的声誉和影响。
二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和南疆战争的感召下,更多诗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军营内部和军人自身。或者在战争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战争与和平(如“战壕诗会”、《山岳山岳 丛林丛林》等),或者在和平的日子里重新寻找军人的价值定位(如《三十天》等)。诗人的人性觉醒导致了抒情方式的根本变化,程步涛、杜志民、马合省、贺东久、刘立云、史一帆等人在开掘军旅生活更新的领域和更深的层面上都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还有尚方、辛茹、阮晓星等女诗人则在军旅爱情诗方面进行了尝试和突破,为军旅诗苑增添了新的风景。
三是80年代初崛起于西北边陲的“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周涛,把一股粗放豪迈雄浑的大气带进了军旅诗坛,在诗风上反李瑛而行之,它的近效果是带出了一批豪放派,它的远效果则是陆续产生了一批千行大诗,如马合省的《老墙》、李松涛的《无倦沧桑》、王久辛的《狂雪》等等。
四是在诗歌形式探索上走得更远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崭露头角的年轻一茬,如简宁、蔡椿芳、李钢(也包括稍早的李晓桦和更晚的姜念光、董玉方以及贯穿40年的刘立云等)。他们基本甩掉了已成定势的军旅诗歌传统的包袱,直接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中汲取养分,追踪着中国当代新诗潮的步伐,努力寻找诗歌本身的纯粹性,给当代军旅诗歌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革新与挑战。
上述四个方面,也许还不能各自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诗群”,但他们的遥相呼应和交叉渗透确实造成了新时期军旅诗坛多元并存、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从而作为一个以国防绿为标识的总的群体,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诗歌的整体格局中,显示出了它独异的风貌和蓬勃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