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改革开放元年的话,2018年便是改革开放的回顾之年、总结之年、纪念之年。经验是实践的智慧、是历史的精髓、是推动未来发展的支点性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经验、总结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经验的历史。当我们以成功实践的参与者、推动者、见证者的身份和眼光回顾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的时候,我们既为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欢欣鼓舞,更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充满必胜信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我感到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金钥匙”。40年前,思想的枷锁和牢笼一打开,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启动,源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神州大地。它冲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坚冰,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奏响了解放思想的序曲。邓小平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大家认为进行这个争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从争论的情况来看,越看越重要。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978年 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其核心内容就是解放思想,进一步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和禁锢。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在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比如姓“资”姓“社”问题,一开始就成为一个争论不休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著名论断,破除了抽象谈论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谈话》明确了多年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理论和认识问题,成为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一大二公”所有制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党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目标,在实践探索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从“一大二公”到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转变。同时,我们党正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是坚持“三位一体”,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正是一次次思想大解放,扫除了改革开放道路上的一道道思想理论障碍,破除了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和动辄“全盘西化”的右的倾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事实胜于雄辩。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体制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战略上的每一个重大调整、在实践上的每一步重大发展,都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取得的。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40年的解放思想,不仅深刻全面地改变了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结构和活动方式,而且也深刻全面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解放思想都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民族生命的一部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的内在逻辑。
二、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
改革开放的进军号吹响以后,对于走什么样的路,一开始并不清楚,全党、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进。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道路问题有了明确的答案。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向全世界宣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结论是中华民族用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和智慧所选择出的强国之路,它包容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探索。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就鲜明提出要走自己的路,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讲话,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极为宝贵的,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制度前提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我国、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从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崭新的科学命题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主题词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布局和任务,接续作出了集中、全面、深刻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前进、胜利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励精图治、开新固强,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新成就。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回首40年沧桑巨变,我们也曾遭遇过困难挫折,有过风险考验,但在每一个历史关口,旗帜和道路没有变、改革开放的航向没有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行。正是因为有了这40年对“走自己的路”始终如一的坚守,才有了这40年日积月累的进步和辉煌。这是中华民族主宰自己的命运、实现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走自己的路”,是一个内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它强调了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
第一,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首先,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开放,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成果和经验,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不能以此为由否定社会主义,全盘“西化”,中国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其次,中国不以别国模式为社会主义范本,因而也不同别国的社会主义模式共命运,不会回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只会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以及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出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第二,依靠中国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是有着近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大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上,先进技术、关键技术越来越难以获得,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逼着我们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第三,坚决维护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争斗,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世界并不安宁。特别是某些国家推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干涉别国内政,践踏别国主权。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顶住外来压力,坚决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过去,我们在非常困难的时候,敢于正视现实,用弱小的力量顶住外来的强大压力;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各方面都不同于过去了,更不怕任何外来的压力。“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29年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提出殷切期望:“中国只要这样搞下去,旗帜不倒,就会有很大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这“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总设计师的这个宏伟愿望,正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手上努力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