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 | 兄弟三人写给父亲的信: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

来源:国防在线客户端作者:廖毅文、廖晓文、廖伟文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8-04-02 17:26

流年似梦诉相思,不负春心与春望

——清明前夕写给天国里的父亲

廖伟文

2017年10月13日,一个黑色的星期五,在与疾病抗争一年多后、反复住院治疗的父亲在北京301医院瞌然长逝。守在病榻前,送父亲最后一程的我,握着父亲已然浮肿尚有余温的手,悲伤、难过之余,心更是空洞得像一片飘零的叶子。

83岁的父亲,出生贫苦,天资聪颖,好学过人,十四岁便参加工作,凭两年私塾的教育底子,当过地委行署的"娃娃特派员",后到县政法委和公安局当领导,其时赶上十年浩劫,索性脱离了这个名利场,两袖清风,早早退休清贫了一生。

父亲膝下三子,我最小。幼时,我无限崇拜父亲,因为他穿皮鞋佩手枪,修长的身材加挺拨的警服更是帅得无可复加,于我而言,父亲是生命的源头,成长的庇荫;成年后,父亲已退休在家,养植花卉,寄情书画,散淡平和,那时的父亲于我,是千里之外的指路明灯。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春雷乍起,一时间沉渣泛滥,社会环境很乱。我在外地工作,社会经验和阅历都很欠缺,父亲唯恐我随波逐流,不厌其烦地每周一封毛笔书信寄于我,谈工作谈学习谈生活,诲言在耳一如咋天。

父亲出身农村,从小受尽磨难,对农民特别有感情。记得小时候,城里的家热闹非常,乡里乡亲进城办事都来家里吃住,父亲不厌其烦热情招待,对待他们的困难几乎有求必应,他为曾经驻队工作时的房东大娘求医问药,为家里茅草屋顶被大风吹破的贫困户送去木材,还为蒙冤受屈的陌生人奔走呼吁……

父亲一生豁达明理,虽言语不多,但全是精言要义,寥寥数语,能让家人茅塞顿开;为人正义善良,贤闻乡里,多次住院期间,老家亲朋不少同辈后辈闻讯后千里迢迢来京全程陪护,无怨无悔,这份感情让我们弥足珍惜。

千禧年之后,我定居北京,结婚生子,父母念我生活不易,来京帮我带孩子,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发现父亲明显老了,病了,由于遗传性的哮喘和吸烟导致父亲患上了慢性肺阻塞,身体已不复往日的清瘦挺拨,动作也不如往昔敏捷。尽管如此,父亲仍尽自己最大能力帮我们做家务。

慢慢地,父亲的病情越来越重,到2010年以后,他越来越离不开氧气机,时不时需要吸氧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跳和血压。

自前年春节以后,父亲的病情日益加重,肺大泡引发了肺功能衰竭,父亲能自理的日子越来越少,戴上呼吸机卧床吸氧的日子多了起来,偶尔能坐起,他还愿意逗逗他最爱的孙子孙女,再后来,我见他闭目打瞌睡的时候越来越多,那时,我隐隐预感, 父亲时日无多了,心中无限惆怅。

去年那个让我永生难忘的秋天,父亲最后一次入院治疗,穷尽了中西医手段依然无效。在药物已输不入父亲身体的弥留之际,父亲依然清醒,依然坚强。当子女围在病榻前,依次抚触安慰他清瘦的脸庞时,我看见他眼角流下了一颗眼泪,我知道,那绝不是父亲对病疼、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家人亲人的难过和不舍。

父亲走了,孩子大了,我也步入不惑之年。常言道,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世事洞明后,我愈发觉得父亲竭尽所有把他一生的爱给予了我们,而我们能回报他的太少太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就是这种遗憾吧。

悲伤成河,流入心田。积淀过后反倒让我有了另一种超脱和感悟:物质终将湮灭,而灵魂亦或精神永存,现代科学从量子纠缠的研究发现中已初窥一斑,父亲,您并未离我们而去,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我们相伴,如此,我心甚慰。 父亲!我仙风道骨的父亲,慈祥宽厚的父亲,亦师亦友的父亲,您虽驾鹤西去,但一定会停留在璀璨星空的一隅,满含深情地注视着我们,默默无言地护佑着我们,而您的儿孙,将永远把您镌刻在心里,传承您的精神,完成您未竟的心愿,不忘初心,不负此生。

父亲!我亲爱的父亲!又是一年春来到,春到人间花木知。愿您在天堂一切安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