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的传单,为何有时候比重炮的攻击都管用?
——《摄魂夺魄心理战》引发的心理作战思考
■何堃

说起战争,人们总想到血与火,但还有一种不施重炮的特殊战争:心理战。
时针倒回70多年前的二战。首开对日本本土实施战略“轰炸”先河的是中国空军:1938年5月19日,中国飞行员驾驶装有100多万张传单的两架马丁B-10B型轰炸机,飞越东海远征日本本土进行“人道远征”空袭,对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出警告。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外国飞机轰炸袭击。
中国飞行员为何千里迢迢远赴日本,从飞机上抛下的武器却是轻飘飘的“纸弹”?轻飘飘的“纸弹”究竟是如何发挥威力的?是在何种背景下决定实施“人道远征”?“纸弹”又为何让日本民众无比震惊?二战的硝烟已远去70多年,但惊心动魄的心理与精神上的较量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启迪。这里,通过《摄魂夺魄心理战》与您分享“人道远征”这一历史话题。
沪宁沦陷,中国空军决定“人道远征”
1937年8月13日凌晨3时左右,一阵刺耳的枪声划破了还沉浸在睡梦之中的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在虹口区向中国守军发动了攻击,这是侵略者向中国进攻的枪声。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寇的第一个大会战——淞沪会战拉开了序幕。在这场历时3个月、中日双方近百万军队进行的激烈搏杀中,中国军队地面防御与空中防御相结合、海军与陆军相配合,是第一次海陆空立体协同作战。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纪念首次空战的胜利,把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然而,在战争这架天平中,局部战斗的胜利并不能弥补失误的战略战术。11月12日,上海沦陷,日军威逼南京。一个月后的12月13日,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30万军民遇难。
面对气焰嚣张的日本侵略者,中国空军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决定飞越东海远征日本本土,散发传单,实施宣传、示威性的“人道主义”空袭,以此来警告日本当局,他们的本土并不是不可袭击的安乐窝,从而希望他们结束对中国的野蛮侵略。
凌晨投放,“纸弹轰炸”震惊日本
携带有100万份传单的机队自宁波出海后先转向南,然后向日本九州岛飞行。5月20日凌晨,一份份传单像白色的炸弹一样从舱板下的方形射击孔投出,纷纷扬扬地飘向日本的领土。飞机在日本本土的飞行途中,均未遭到地面高射炮和飞机的拦截,只有在飞临福冈上空时,全城一片漆黑,显然日军已经发现了有飞机突入其领空,实行了灯火管制。
1938年5月20日清晨,日本长崎一家寿司店的老板打开店门,突然发现门前到处是传单。传单上印着汉日对照的文字:“尔国侵略中国,罪恶深重。尔再不逊,则百万传单将变为千吨炸弹,尔再戒之。”当天,同在九州岛的福冈市和北九州市也发现了大量的传单。
日本安保部门立即展开搜索,并将传单交由“王子制纸”八代木工厂进行化验,证实传单的确来自中国。消息传出,当地民众十分恐慌,并对当局所称“日本本土防卫固若金汤”表示怀疑。
此次轰炸,由于使用的是传单,所以史称“人道远征”或“纸片轰炸”,尽管没有给日本造成什么物质损失,但是完全起到了显示力量、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嚣张气焰、鼓舞中国军民士气的作用。
这次空袭也震惊了世界,在国外也引起了巨大反响,彻底打破了“大日本神圣领空不可入袭”的妄言,狠狠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人道远征”说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经典名句蕴含的威慑理念在现代战争中依然发挥着作用,向日本普通民众挥洒的“纸弹”戳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谎言,同时加入了威慑,以求摧毁对方的精神阵地,兵不血刃地达成作战目的。
以上的故事只是二战的其中一个缩影。解放军报社长征出版社出版的“聚焦二战经典作战模式丛书”,针对法律战、心理战等十种特殊的战场,全面、系统地向我们呈现了二战的惊心动魄。其中《摄魂夺魄心理战》正是从心理战的角度入手,所描绘的形形色色的心战,必能给读者启示,并引发对如何适应未来战争的新闻传播模式来打好心理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