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下更大气力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为我军建设提供强大科技支撑”。贯彻落实习主席科技兴军重要思想,推动军事科技创新,军队院校肩负着重要使命。
多年来,国防科技大学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大批担当重任的军事科技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打破国外封锁、令国人扬眉吐气的高尖端科技成果,也积淀了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文化。持续的创新实践培育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反过来又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迈向新的高峰。这所知名军事学府的文化故事,给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科技创新的规律,提供了很多启示。
请看今日《解放军报》的报道——
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在微波暗室进行科技实验。何书远摄
创新为何“于斯为盛”
——探寻国防科技大学科技创新的文化密码
■解放军报记者 王握文
这里,有震惊世界的科研成果;这里,有令人赞叹的科技荣耀。置身于湘江之畔的国防科技大学,总会被一种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感动。在那矗立着“天河”“航天”“北斗”等字样的大楼里,专家学者正进行着一项项事关国计民生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学术厅里,一场场交流、研讨,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和创新灵感;夜晚,透出明亮灯光的一扇扇窗户,映照的是夜以继日的又一场攻关战斗……创新为何“于斯为盛”?日前,记者走进一个个团队、一间间实验室探寻其奥秘所在。
科技文化的形成发展,其本质是对历史挑战的应答
晴朗的夜晚,人们仰望苍穹,一条晶莹璀璨的光带映入眼帘,这就是横贯长空的银河。
“亿万星辰汇银河,世人难知有几多。神机妙算巧安排,笑向繁星任高歌。”1983年11月26日,当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时,时任国防科委主任的张爱萍将军欣然题诗一首,表达赞美和喜悦之情。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于没有高性能的计算机,勘探的石油矿藏数据和资料不得不用飞机送到国外去处理,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受制于人。“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不能没有巨型机。”1978年,在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将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的任务郑重交给国防科大。5年后,“银河”亿次巨型机横空出世。此后,“银河-II”、“银河-III”系列巨型机相继研制成功。
可贵的精神总是随着伟大的事业产生,在“银河”系列巨型机攻关中,团队培育形成的“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成为他们不断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精神力量。跨入新世纪,这个团队又相继研制成功“天河一号”“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让中国这个古老的“算盘王国”一次次站上了世界超算之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种文化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应答历史挑战的过程。该校科技哲学专家刘戟锋教授说,从“银河”巨型机“零”的突破到“天河”超级计算机跃上世界之巅,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为了满足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也都为国家和军队解决大规模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对历史挑战做出坚定应答,用创新成果满足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科大人将一项项“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写在了世界科技发展史上。这种融入师生血脉的科技创新文化,无不体现出科大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高度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