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艺之光照亮强军之路
金戈铁马,军事文艺是民族精神最血性的表达;精忠报国,军事文艺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优秀的军事文艺作品,往往是一个民族文艺宝库中最刚健有力的部分。如果我们只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丽文雅,只有“执手相看泪眼”的缠绵婉约,而没有“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慷慨激昂,没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性忠勇,那么,中国文艺就会山温水软,缺乏应有的筋骨和硬度。
回眸历史,在人民军队一路走来的历程当中,愈是艰苦卓绝,军事文艺愈能继绝扶倾、支撑希望;愈是大敌当前,军事文艺愈能血脉偾张、激荡铿锵。豪迈的《大刀进行曲》让日寇闻之胆寒,《英雄儿女》让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家喻户晓,《高山下的花环》激励着一大批优秀青年义无反顾地奔向祖国的边防……
今天,我们已经远离炮火,承平日久。在一些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中,脂粉味掩盖了硝烟味、战争剧导成了搞笑剧的问题时有表现,言行“雌化”、心智“童化”、血性“萌化”的倾向不可小觑。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如果任这样的作品大行其道,官兵的虎狼之气、铁血情怀也将会慢慢地被销蚀。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军事文艺如何书写强军历史、涵养强军精神、凝聚强军力量,如何让文艺之光照亮强军之路,让文艺的力量在强军路上竞相迸发,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们要心怀崇敬,不忘耕犁人民军队的苦难辉煌,深入阐发人民军队的英雄秉性,浓墨重彩地书写英雄事迹,有血有肉地塑造英雄形象,形神兼备地展现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血脉基因,为官兵树立起一座座英雄丰碑,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点燃他们敢战敢胜的血性豪气。
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我们还要走近官兵,把目光聚焦强军实践,将身心融入强军备战,用笔墨描绘强军方阵,把握律动于强军之中的精神特质,深入挖掘强军路上的先进典型,尽情讴歌陆上猛虎、水下尖兵、空中骄子、丛林枪王、航天英雄、导弹专家、科技先锋等平凡而又不凡的英雄,为官兵树立起一个个爱军精武榜样,在内心深处积淀起他们敢于担当、奋勇争先的荣誉观念,激励起他们爱岗敬业、矢志打赢的精神追求。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要在“高原”之上挺立起“高峰”,军事文艺工作者就要始终心怀强军梦想,潜心笃志,矢志不移,与强军休戚与共,与时代同频共振;就要始终心怀文艺理想,葆有匠心,精雕细琢,聚焦于作品,专注于创新。
文艺是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是导航路上的灯塔、暴风雨中的翱翔。在嘹亮的号角声中,向强国兴军征途的最动人处注目,文艺定会将那高举的战旗、冲锋的兵阵、热血的英雄,定格在美丽的春天里,辉照于胜利的高地上。
(《中国国防报》2016年12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