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
一个出版社和一套丛书的60年
■本报记者 于颖
2006年召开的上海资深出版人(古籍)出版精神座谈会上,王勉、何满子、钱伯城、魏同贤(举牌者依次左起)等人获表彰。
瑞金二路272号,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所在地,幽静的院落与马路对面热闹繁华的田子坊、日月光,形成鲜明对比,别有一番深邃和大气。从最早的康平路到这里,从最初的古典文学出版社到现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今年迎来第60个年头。这60年里,一大批学者贡献出学养,几代出版人孜孜不倦,共同打造《中国古典文学丛书》,使其成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最长、学术含量最高、最能体现精品特色的一套大型丛书。正如原副总编辑李梦生先生说的那样,“我们看着这套书长大,编着这套书老去。”在社庆60周年到来之际,上海古籍出版社特别推出《丛书》典藏版,首批包括《李白集校注》《杜甫集校注》《东坡乐府笺》《稼轩词编年笺注》四种,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座谈,共话《丛书》未来发展。借此机会,我们也采访高克勤社长,听他讲社史以及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旧人旧事。
立社之本
文汇报:我们知道高社长您一直在做社史的整理工作,能不能就您掌握的资料谈一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最初是如何创建起来的?
高克勤: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起步和它的“古典文学”方向,跟一个人密不可分,那就是第一任社长李俊民先生。他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我们都尊称他为李俊老。李俊老早年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老师中就有郁达夫。李俊老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对李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1930年代出版的《李白研究》,就是他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古典作家进行的最早研究。李俊老还参加过大革命,可以说是一位老作家、老革命家。当然,他后来的主要身份是出版人。建国后,李俊老做过江苏省文化局局长,由于种种原因和变动,1953年10月来到上海,担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的社长。
新文艺出版社是新中国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出版社,原社址为康平路83号。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在1954年都迁去了北京,这让上海曾作为中国新闻出版中心的地位有所弱化,更主要的是,这里没有了专业做古籍的出版社。出于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李俊老在新文艺出版社里成立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编辑组,后来经上级同意,1956年11月1日,在这个编辑组的基础上建立了古典文学出版社,以出版中国古典文学方面的书为业务方向。这就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
1958年,国家强调古籍整理的重要性,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由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领头。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不仅有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领导,也有了这个小组的指导,对国家的古籍整理事业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你看中国大陆有近600家出版社,国务院能专门设立一个部门进行管理的,也就是古籍出版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