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在云南留下的宣传标语,豪气跃然“墙”上。
写楹联、编歌谣,发“水电报”、放孔明灯
——红军写标语形式多样、特点突出
标语创作全员参与。长征途中书写标语的不仅有红军政工人员、宣传队员,有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还有各地的进步群众和青年学生。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所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中说:“每一个红军战士都随身带有一截粉笔,他每天至少要在走过的地方写3条标语。”可见写标语的人员主要是广大的红军战士,但也有红军干部甚至高级干部参加,如陆定一、潘汉年、董必武等。董必武在“路途上,他脚不停,手也不停,遇到一块好墙壁,他往往会打开墨盒,提起毛笔,在上面书写起标语来。”此外,沿途各地进步群众自动写出欢迎红军的标语,如遵义的“红军之友社”等青年学生积极书写、张贴欢迎红军的红绿标语。
标语载体不拘一格。从长征标语的载体、涂料、文体、字体、文字等方面看,极为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标语原先写在纸上的,后因纸张缺乏,红军沿途便找些废旧纸张,甚至是经文旧纸的背面写标语。许多标语则写在沿途村镇的墙壁上:在院墙(围墙、山墙、照墙、内墙、后墙等)、住房、城门、门柱、神庙、牌坊,甚至风雨亭的柱子上写上标语。有些标语写在木板、竹片上;有些红军将写上标语的木板、竹片投入河中,随水漂流,到达白区,扩大影响,人称“水电报”。有些标语,刻在树干、石壁、石碑上。在草地,红军曾用小石块在绿草地上镶嵌成巨幅标语。在宁夏李旺堡,红军为瓦解被围在堡内的敌人,将宣传标语写在风筝和孔明灯上,随风飘落到堡内,敌人被迫出来与红军谈判,促使其退出该堡。
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绝大多数标语采用口号式的短句(如“打倒蒋介石”),通俗易懂,简明有力。有些标语采用歌谣式(如“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要使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要使绅粮天天叫,白军弟兄拖枪炮,拖了枪炮回头跑,打倒军阀妙妙妙”),语句生动押韵,琅琅上口。有些标语则采用童谣式(如“绅粮堆谷满仓,干人无米煮汤;地主豪绅住洋房子,工人农民住茅棚,还有种种苛捐杂税,把工农血汗吸得精光;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得解放”),语言天真活泼,童趣盎然。有些标语采用顺口溜或快板式(如《十告白军》等),语句较多,长短押韵,流利诙谐。有些标语采用楹联式(如“打倒贪官污吏,铲除土豪劣绅”)。标语的字体也不同。有的标语用楷书、隶书、行书,有的标语用柳体、颜体等。有些标语还配有图画(如“红军是民众抗日战争的主力军”,标语左侧配有红军持枪刺杀日寇的漫画),形象生动。
标语内容针对性强。红军沿途的标语,除了宣传党和红军的一般政治主张、宗旨和政策外,还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宣传口号。关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标语,红军在各省区即有不同:除了提出反帝反封建、反对蒋介石等一般性口号外,在广西则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李宗仁、白崇禧,在湖南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何键,在贵州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王家烈,在云南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龙云,在四川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刘湘、刘文辉,在甘肃、宁夏着重提反对地方军阀马步芳、马鸿逵、马步青等。同时,根据各地群众痛恨国民党苛捐杂税等弊政的情况,红军提出“反对李宗仁、白崇禧使用金库券”“反对强占民田修马路”“不交苛捐杂税,大家组织抗捐会”等口号。这些口号反映了当地群众的要求,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