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用抗战精神拍摄史诗大片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乔忠杰 付一舟 冯雪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5-09-18 03:07
用抗战精神拍摄史诗大片
——影片《百团大战》拍摄侧记
■乔忠杰 付一舟 冯 雪
导演宁海强(右)给演员说戏

金秋九月,汇聚丰收的色彩,抒写胜利的激情。 

随着全国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影视界迅速掀起阵阵纪念热潮。在众多的抗战影视作品中,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百团大战》作为一部“重头戏”,令人瞩目,也为全国观众所期待翘首。

艺术创作:精益求精,寻求突破

影片《百团大战》从拍摄到制作完成,仅用4个多月时间,加上前期的剧本创作和选景准备,也总共才7个月。

影片虽属于非常态下的创作、非常态下的进度,但对于“勇猛顽强、能打硬仗”的八一厂创作团队来说,他们没有因此而凑合将就。他们把完成任务作为党委的“核心”工程,提出了“用抗战精神拍摄抗战影片”,在突击中寻求新突破。 

这种“不将就”首先体现在剧本创作上。影片的编剧之一、曾创作过50余部剧本的剧作家刘英学告诉笔者,类似题材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剧本创作一般不少于一年时间,而这部影片剧本从无到有、从初稿到定稿,不到半年时间,主创团队先后改了20稿,大的改动有5次。

在摄制中,影片的创作团队也始终贯穿了这一指导思想。比如对于关乎影片成败的战争戏拍摄,每场戏导演都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进行“幻灯推演”,在前一天组织所有主创用投影把第二天的仗“打”一遍,包括镜头怎么走,演员怎么进,道具怎么摆,都要搞得一清二楚。整体弄明白之后,进行现场的具体布局和演练,再利用四、五个不同的机位同时拍摄,来实现一次性的枪炮、烟火,获得多个镜头。 

对每个场景拍摄,他们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导演宁海强讲述了一个小“插曲”:在拍娘子关“搬道岔”戏时,一场大风沙袭来,能见度只有四、五米。当时所有人都来劝他“撤吧,撤吧”,而宁导却坐在台子上看着对讲机上的沙子呼呼地刮,一动不动地对大家说“别着急、别着急”。就这样从上午一直等到下午,风沙停了,天空中果然出现了他所需要的灿烂霞光。大家欣喜地拍摄完,都开玩笑地说他“天上有人”。影片从剧作到拍摄,再到成片,其间像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例子还有很多,探究其动力源泉,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要让自己不心虚,让同行看着能够服气”。

剧情构思:富有层次,气势恢宏

作为首部反映著名的百团大战的电影作品,首先在题材上就比较特殊。编导们在情节设置上,紧紧围绕“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突出战略、战役、战斗3个层面进行精心设计: 

在战略层面上,写了延安党中央毛泽东、朱德对百团大战的肯定;还写了蒋介石抗战立场的动摇。特别是写了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刻,“百团大战”的全面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抗战士气,同时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战役层面,“百团大战”是由无数个战役组成,仗不仅打得多,而且打得大,但一部影片不可能都把这些战役表现出来。为此编导们重点写了3个有代表性的战役,即娘子关车站战役、西营坞战役、关家垴战役。这些战役,首先是在布局上各有特点。如娘子关车站之战,展现八路军的机智勇敢;攻打西营坞则主要是炸炮楼、拔据点;关家垴战役则是攻防战。

在战斗层面上,主要写了日军“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对解放军实施“囚笼”政策。为打破日军的封锁,八路军将士拔掉敌人的碉堡、据点,炸毁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线陷入瘫痪。在战斗中,军民血肉相连,同仇敌忾,人民群众纺线、织布、做鞋、救伤员、送弹药,对八路军给予了的全力支持。

其次是战争场面的恢宏逼真。为体现场面的“大”,美术置景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和层次,强化环境气势造型和惨烈状整体氛围营造。如关家垴,面对偌大一个空灵山脉,他们把砖石、夯土、木料、瓦片、石条、荒草、麻包、坑道、栈道、弹坑等,在地势起伏的山涧里进行艺术的再重组;再如黄涯洞兵工厂,他们突出“工业化”的造型阵势,强化金属质地道具陈设,形成疏中有密、高低错落、动静相宜的自然规模意境。为实现场景的“真”,他们在道具、烟火和炸点上大做“文章”。使用的数千套枪支、弹药、大炮、卡车等,及一些特殊的道具,如铁轨装甲车、日式掷弹筒、国军用PAK战防炮、八路军的辣椒弹,都按史料来复原,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在爆炸效果的营造上,区分飞机航弹、山炮、迫击炮、手榴弹、掷弹筒等,使之产生不同的视觉冲击力。这些都为影片的故事讲述,有效地营造了真实的空间环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