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援邻于难
■黄 旭
云之南,国有殇。将目光投向祖国的滇西边陲,比邻而立的腾冲、龙陵和松山,共同支撑起昔日枪林弹雨的硝烟弥漫,将血火交织的片段串联成章。举目来凤山麓,密密仄仄的碑群,铭刻着先烈的功勋,纵已长眠地下,英雄们也依旧保持着冲锋的姿态。怒江中流奔涌的骇浪,终年不歇,走过危崖和山谷,一路高歌着中缅人民共同的抗日记忆,这咏唱,激越嘹亮,满溢着中国远征军将士们“誓扫倭奴不顾身”的慷慨和悲壮。
历史总是默默沉淀过往,镌刻荣光。1942年,当日寇的刺刀从缅甸斜刺里插出,直指中国西南腹地的时候,抗日战争走到了最为艰难的时刻。为了不当亡国奴,3年多的时间里,一批批中国军人前仆后继,远赴印缅,援邻于难,浴血而战。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一场场力拼强敌的搏杀,在勾勒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的同时,也定格了一个个奋勇向前的英雄形象。
“昂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这是战歌,也是誓言。国家危难之时,英雄们用无畏的远征,守护了祖国的西南后方,也贯通了国际援华物资补给的“输血管”,这一壮举,给国人以鼓舞,给盟军以希望。这些可敬的爱国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上书写了悲壮而辉煌的篇章!
(《解放军报》2015年09月0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