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琦:建功异域 魂驻他乡

伊洛瓦底江静静流过缅北高原,中国远征军烈士张琦的遗体永远留在了这里。
张琦,1910年出生于湖南祁阳县,黄埔军校第8期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台儿庄战役。1942年春,张琦所在的第66军新38师第113团,纳入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序列开赴缅甸作战,张琦任第3营营长。
当时,占领仰光的日军分三路猖狂北进,中国远征军匆匆入缅布防。4月14日,右翼英缅军第1师在仁安羌被迂回挺进的日军包围,情况危急,英军驻缅总司令亚历山大向中国求援。新38师师长孙立人令第113团团长刘放吾,率该团于17日自巧克伯当急行军向仁安羌前进,救援英军。
17日上午9时许,第1、2营在拼墙河北岸高地与敌接触,张琦率领第3营为预备队,在右翼第1营后跟进。拼墙河北岸除左翼渡口外,其右均为茂密森林,视线不良,妨碍射击。日军利用遮蔽作顽抗。我军以密集炮火对敌阵地连续射击数小时,然后冲杀。
当时第113团官兵仅千余人,而当面之敌约有3000余人。现居长沙、今年96岁的老兵刘吉星,至今对那动人心魄的一战记忆犹新:和日军交战后,团长刘放吾命令他们在汽车后面拖几棵大树,加速前进,在地面上扬起厚厚的灰尘,造成大部队增援的假象,以此干扰日军军心和判断。
至午后1时,我军夺取了敌前线阵地,日军依赖纵深配置,仍死守第二线阵地。此时,新38师师长孙立人已赶赴战场,命令部队停止攻击,以第1营派出部分兵力向右迂回,对敌形成包围。
此时,敌为稳住正面,试图侵入我左翼高地,兵力约一两个中队,企图占领通往巧克伯当之公路,切断我归路。
时任第3营副营长的胡德华,战后在《缅甸仁安羌大捷》一文中回忆:第3营营长张琦奉命攻击此一敌阵,他迅速率领第7、8连及机枪连越过马路向敌攻击。此时第9连尚在右侧警戒,张琦命其迅速至公路集结为营之预备队。张琦说:“很快就黄昏了,趁敌尚未站稳脚,只要迫击炮能发挥威力,我有信心第7、8连可以消灭这股敌人,问题只怕敌人占领正面太宽,火力分散。”
张琦平时计谋颇多,在淞沪抗战时,就有“小诸葛”之誉。此时,他派出第7连一个班附重机枪1挺,利用小干沟跑步前进至敌人右侧,依预定计划以密集火力向敌阵地射击。敌人误以为我主力由此开始攻击,以轻重火力全部集中在该班阵地附近,张琦的诱敌战术生效。此时,第7、8连利用此空隙已进至敌前冲锋位置,张琦一声“冲锋!”令下,官兵迅速冲入敌阵,杀声震天。
但没想到,张琦因戴近视眼镜反光被敌人发现,敌人判断一定是指挥官,集中火力对其扫射,张琦中弹倒下。敌以机枪继续向其猛射,张琦“脊椎骨及臀部中弹无数,皮肉削光”。
此时,第7、8连已夺取敌阵地,遍地横尸,残敌后退。副官跑来向副营长胡德华报告张琦负伤,尚未退下。胡德华迅速派人将张琦救出,但他终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
战斗至19日晨,新38师奋勇作战打开通路,成功解救被日军围困的7000多名英军,以及被日军俘获的英军俘虏、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多人,圆满完成任务,这就是抗战史上著名的“仁安羌大捷”。
爱将张琦壮烈成仁,令新38师师长孙立人悲痛万分。当时,因整个战场态势不利,部队开始战略撤退。孙立人不避艰难,指派专人收敛张琦的遗体,冀图运往八莫暂时埋葬,而后再设法运回国内。不意,行至半路,却遭到日军阻击,张琦连同木船,永远沉入了伊洛瓦底江。孙立人每念及此事,皆仰天长叹。
张琦牺牲后,拼墙河北岸公路西侧的克敏村被命名为“张琦村”。新38师追晋其为中校副团长,英国皇家追赠银星勋章一枚。这枚勋章由孙立人代领,一直珍藏了40多年。其间,孙立人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打探张琦亲属的信息皆未果。在加拿大生活的胡德华获悉此事后,于1988年专门致函湖南祁阳县公安局,从回信中得知张琦的妻女尚在。在孙立人义子揭钧、胡德华等人的努力下,1989年终于将这枚银星勋章送交至张琦独生女儿张锦兰女士的手中。
张琦的外孙女杨玉梅说,母亲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希望外公魂归故里。每每手抚这枚银星勋章,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那个坚韧不拔的身影仿佛又重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