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来源于生活。艰苦卓绝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铸就了众多英雄诗篇,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宝贵资源。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17年间的文艺创作上。本文讲述的是这期间以燕赵大地抗日斗争为背景的小说和电影作品,其中反映的主旨意蕴和精神特征,为我们认识抗战文艺提供了重要参照。
——编 者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这17年中出版反映燕赵大地抗战的长篇小说有《新儿女英雄传》《风云初记》《红旗谱》《平原烈火》《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等;这个时期上映的电影有《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小兵张嘎》《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作品在“十七年”军事文艺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应该看到,这些重要作品的作者大多在抗战前或抗战初期参加革命并战斗在燕赵大地,经历了战争血雨腥风的洗礼。他们对英雄叙事的原动力,很大程度来自于他们对战争的切实体验。他们首先是战士,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目睹过敌人烧杀抢掠的暴行,经历了一个个战友倒在身边的痛苦。战火硝烟不时在他们眼前闪现,战友们的呐喊声常常在耳边回响。他们拿起笔来,讴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和人民群众创造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业绩,赞颂不畏强敌、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的英雄壮举。一如《敌后武工队》的作者冯志说:“我所以要写敌后武工队这部小说,是因为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日日夜夜地冲击着我的心,我的心被冲击得时时翻滚,刻刻沸腾。我总觉得如不写出来,在战友们面前似乎欠了点什么,在祖国面前仿佛还有什么责任没尽到,因此,心里时常内疚,不得平静!”
“十七年”前期以《腹地》《变天记》《新儿女英雄传》等作品为代表,英雄性格的丰富复杂使得作品中英雄形象在“十七年”文学长廊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而后期以《平原枪声》《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作品为代表,则着重突出了英雄的理想化和纯粹化。孔厥和袁静合作创作的《新儿女英雄传》讲述的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华北地区普通农民牛大水和杨小梅成长为英雄的曲折故事。在冯志的《敌后武工队》中由杨子曾、魏强带领的一队敌后武工队深入敌后,利用游击战与敌人展开了斗智斗勇的活动。队员们从最初不知道该如何掩护自己的队伍,到成功地偷袭敌人的据点,并干净地消灭了敌人的夜袭队,肃清了队伍中的叛徒,机智地解救了落入敌人手中的同志,最后完全打开了对敌作战的局面,深受当地群众拥戴。“武工队在村北集合,群众提着篮子、抬着开水跟了来。他们把武工队围了个风雨不透,都愿意把和自己同甘苦共呼吸的子弟兵——武工队多看上两眼,看着他们从胜利朝新的胜利迈进!”在李晓明、韩安庆创作的《平原枪声》中,主人公马英从背负着家仇加入抗日队伍,到回到故乡带领着全镇人与当地敌军进行斗争;从最初的感情用事为了打败敌人而行事鲁莽,到最后运用斗争经验逐一排除困难带领部队取得胜利。这些作品对于英雄形象塑造的经验,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军事文学创作。
“十七年”期间上映的反映燕赵抗日烽火的影片,在观众视野中确立了清新朴素与凝重大气,洋溢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质。《狼牙山五壮士》《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影片,马宝玉、马本斋、杨晓东、李向阳、高传宝等英雄人物形象,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这些作品既书写了艰苦卓绝与辉煌壮阔的燕赵抗日斗争史,更肩负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重任,通过银幕形象与富有激情的表达,展示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歌颂英雄、鼓舞人民。有的把优秀的军旅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如《新儿女英雄传》《野火春风斗古城》《小兵张嘎》等;有的是把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后搬上了银幕,如《回民支队》《狼牙山五壮士》《节振国》等。这些影片坚持了政治性、民族性、通俗性、传奇性相统一的原则,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使影片达到教育和引导观众的目的。
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已经散去,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历史。“十七年”河北抗战题材小说电影,从多个层面为我们留下了彰显这段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战争纪实,具有无可取代的宝贵的艺术和历史认识价值。这些作品中蕴含着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将永远鼓舞我们传承先辈的红色基因,把与强敌血战到底的气概融入强军实践,化为练兵打仗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