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纯麟训练“红色哥萨克”
骑兵团这次虎头蛇尾的经历,充分暴露出经验不足、训练不足的问题。黎同新尽管在骑兵部队服役过,但因长期从事政治工作,对骑兵技术不够精通。彭雪枫还得找个专家来带骑兵团,他很快找到合适人选——周纯麟。
红军时期,周纯麟曾随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惨败于马家军,对敌军骑兵有着深刻印象。西路军失败后,他化名到新疆盛世才的骑兵部队干了几年,当过骑兵连长,几乎把骑兵的所有科目都学会了,还在比赛中拿过名次。这样的专业人才,正是彭雪枫急需的。
周纯麟很快发现骑兵团的问题太多了,捡要紧的说至少也有三条。第一,马不行,或者不善奔跑,只能驮载和拉车,或者未经训练和实战,一听枪响就朝树林里乱窜。第二,刀不行,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用的是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和国民党军骑兵的短马刀,甚至步兵的鬼头刀(又宽又短)也拿来凑数。第三,配套不行,马鞍多是木鞍或驴鞍,有的干脆拿条破棉被绑在马背上,结果走不多远就连人带马摔到地上;马镫也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编个柳条代替;马缰同样乱七八糟,有的居然是麻绳,一用劲就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支持周纯麟,彭雪枫在当时根据地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给骑兵团批了3万淮北币购置家当,这相当于全师半年的伙食费!不仅如此,彭雪枫还动员各单位领导把坐骑送到骑兵团,并带头把自己的白马“火车头”送了过去。
家底厚实了,接下来就是训练。周纯麟从实战需要出发,进行了多项创新。他设计打造出“雪枫刀”,比马家军骑兵使用的马刀还长10厘米,在交战中优势明显。他还特别规定了马刀的制作标准:“一刀劈下去,能把两块叠起来的钢板劈成四半,刀刃没有一点缺损和卷刃才算合格。”他还进行了马上射击的探索,制定出一套骑兵射击操典,使骑兵团不仅能够在马上打步枪,还能在马上打机枪甚至八八式小炮。这样一来,骑兵团战斗力倍增。
1942年夏,为保卫洪泽湖地区收成,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与日军骑兵部队正面干了一仗。当时,日军驻扎在一个村子里,彭雪枫特别指示:“一定要等敌人出村远点再打,这不仅可以发挥我长马刀的作用,还可以避免误伤群众。”一顿对砍下来,300多名日军被劈倒大半,80多人做了俘虏,其余心寒败退。而骑兵团完成这些事,只用了9分钟。